——我市“十三五”期間民族團結進步業績輝煌
2020年12月14日,我市三個集體和一名個人分別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這是我市民族工作取得的又一驕人業績。
淮南是全省民族大市,有4個民族鄉、23個民族村、4個民族街道(社區)。“十三五”以來,我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推動民族鄉村經濟社會向好發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獲得豐收。
民族團結進步機制健全。“十三五”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民族鄉村調研指導,召開現場會議聽取匯報解決難題,制定出臺《淮南市政府關于促進“十三五”期間少數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多項指導性文件,將民族鄉村發展擺在全市鄉村“優先發展”位置,及時調整民族宗教領導小組成員、民族事務兼職委員單位及職責,積極開展“手拉手”愛心幫扶行動,建立23個民族事務兼職委員單位對口聯系23個少數民族村機制,形成了黨政齊抓共管、上下聯動協調、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
民族鄉村經濟蓬勃發展。“十三五”以來,中央、省市年下達民族發展專項資金1800余萬元,民族事務兼職委員單位年支持資金2000萬元以上,累計投入民族鄉村資金2億元,重點加強移民搬遷、道路硬化、溝渠維修、“三通三改”工程,民族村通硬化道路39公里,鋪設通水管網32.8公里,架設通訊網路12.6公里。民族鄉村“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培育壯大,種植業面積達到5618畝,養殖業面積達3788畝,畜牧業牛羊年出欄達到5000頭以上,在4個民族鄉、23個民族村登記在冊的企業有288家、合作社121家、家庭農場23家。脫貧攻堅成效明顯,我市少數民族建檔立卡貧困民族村已全部出列,少數民族貧困戶全部脫貧,民族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467元,增速連續3年超過全市平均水平。
民族社會事業向好發展。“十三五”以來,少數民族鄉村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做到應納盡納,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少數民族子女享受“兩免一補” 教育政策年人數達4000人以上,年享受中高考加分人數達到600人以上。2019年,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賽事獲得第十一屆全國民運會押加項目二等獎;2018年,出征第八屆省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獲5金4銀10銅好成績。
民族團結宣傳氛圍濃厚。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宣傳主題,在民族鄉村、街道(社區)懸掛橫幅,電子顯屏滾動標語,報刊網站宣傳“好兒媳”群眾身邊事跡,進一步濃厚了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氛圍。組織拍攝“能源城盛開石榴花”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公益片,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第一課、紅色經典誦讀等活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入腦入心。
民族團結創建成果豐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和創建活動有聲有色,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1處(壽縣陶店回族鄉),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社區2個(壽縣九龍民族村、鳳臺縣靳樓民族村),省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處(壽縣小甸集特支紀念館、潘集區鳳臺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園)。2019年,古溝回族鄉和市民委負責同志楊道榮分別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陶店回族鄉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
市民族宗教事務局負責同志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市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進一步加快推動民族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民生工程建設,完善公共服務,促進脫貧攻堅和少數民族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開創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新局面。(通訊員 曹立慧 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