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暖陽下,淮南高新區呈現一派火熱忙碌的施工景象:高聳的塔吊、轟鳴的機械,一道道工序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這是由無錫華云集團投資建設的云谷大數據產業園,將打造中國云計算、大數據核心技術孵化基地和產業生態發展培育基地。
這一幕幕火熱的建設場景,是淮南加快融入長三角步伐、發展“飛地經濟”的真實寫照。2020年,我市全面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與上海市閔行區建立友好市區,滬蘇浙來淮投資新開工項目數和投資額分別占全市的38%、42.9%。
2019年12月1日,商合杭高鐵淮南南站正式開通運營。從那一刻起,淮南融入長三角的步伐驟然加快。加強區域合作,擴大對外交流,我市通過優化創新政策供給、產業布局和要素配置,在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中奮力前行。
從開展一體化疫情聯防聯控、大力發展“智慧醫療”服務,到扎實推進區域內醫療機構合作、持續推進公共衛生領域合作,我市醫療系統著力推動在技術協作、人才培養、遠程醫療、醫院共建等方面與長三角開展合作,增加淮南優質醫療資源供給。
時代在變,發展格局也在變。面對轉型帶來的陣痛和挑戰,我市搶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契機,以扎實舉措拉動飛地經濟,譜寫著綠色轉型的交響曲。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我市印發了《淮南市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等相關文件,穩步推進10個方面重點任務、22個工程、160項具體工作。
2020年9月,在第二十次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上,淮南經開區與杭州頤高產城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總投資5億元的淮南新經濟智慧園區項目。
12月8日,合肥都市圈第七次常務副市長協調會在淮南召開,會議聽取我市關于合淮產業走廊建設情況的匯報。
12月10日,淮南市與上海閔行區建立了友好市區,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產業發展、園區共建、科技創新、教育衛生、綠色農產品、人才、黨建等方面開展多領域、多層次全面戰略合作。
各縣區(園區)也積極行動,合作交流呈現出遍地開花、齊頭并進之勢:壽縣與常州武進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田家庵區與常州天寧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淮南高新區與上海數據交易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并已與閔行區國資委商談合作共建園中園事宜……
2020年以來,我市對“飛地經濟”發展給予了更大的支持、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期待。
緊扣淮南產業基礎,圍繞千億規模的煤電化氣全產業鏈產業和大數據、特鋼、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煤系固廢物利用五個百億產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隊,縣級部門領導分批,奔赴長三角開展招商,主動與嘉定經濟開發區、太倉港經濟開發區、余姚經濟開發區、蕭山經開區等進行對接合作,承接產業轉移。
我市出臺優化營商環境實施辦法,平均審批時間由2.65個工作日壓縮至1.73個工作日,工業項目審批時間由120個工作日壓縮至40個工作日,企業開辦實現“一日辦結”零成本。啟用無差別綜合服務窗口,推動“一事跑多窗”向“一窗辦多事”轉變。
為加強互聯互通,共建交通體系,我市委托中鐵上海院規劃設計“十四五”鐵路交通規劃,爭取納入國家和長三角多層次鐵路規劃,并超前謀劃4條高速公路,穩步推進江淮樞紐港建設。
全市商務系統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機遇,深度參與區域分工合作,加快對外開放的大商貿、大平臺、大通關建設,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十三五”期間,我市進出口總額是“十二五”時期的1.2倍。
市文旅局深挖淮南文化資源內涵,設計發布長三角旅行社報價旅游精品線路8條,將成語典故與文化旅游相結合,設計推出了6條成語典故旅游線路,供長三角游客在旅游中體會淮南文化,打造了春夏秋冬四條鄉村旅游線路,方便長三角自駕游客。
市教體局積極引進長三角地區優質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資源,通過設立分校、整體托管、協作幫扶、學校聯盟等方式提升辦學水平,共建校長及教師培訓聯動平臺,打造優質均衡的基教統一體。
2020年1至11月,我市長三角地區投資項目共55個,占全部新開工項目數38.58%,總投資131.67億元。其中,江蘇省投資項目19個,總投資40.09億元;浙江省投資項目17個,總投資39.77億元;上海市投資項目19個,總投資51.81億元。
隨著鳳臺國家農業科技園、深部煤礦采動響應與災害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山河藥輔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批“國字號”創新平臺落地淮南,我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
借勢、借力、借智!聚量賦勢,雙翼騰飛,未來已來!在淮南市“十四五”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實施方案重大項目庫里,100個項目總投資達2800多億元。淮南市與長三角先發地區政府、開發園區、大型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正不斷推進。(特約記者 柏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