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精準施策推進健康扶貧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6年以來,全市衛健部門把健康脫貧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會同有關部門按照分類救治策略,精準施策,實現健康脫貧綜合醫保政策、簽約服務管理、公共衛生服務對農村貧困人口全覆蓋,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財政兜底保障范圍,個人就醫自付醫療費用負擔大幅減輕,貧困人口大病和長期慢性病得到及時有效治療,貧困地區醫療服務能力顯著提升,貧困人群健康素養明顯提升,重大傳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得到有效防控,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筑牢了全面小康的健康之路。
健全機制抓實施,政策宣傳入人心
市衛健委認真落實“一把手”主體責任,建立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專職專責推進工作落實,出臺慢病大病救助、“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健康脫貧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政策,并根據新任務新要求及時補充完善相關政策,形成較完善的“1+N”政策措施體系,扎實開展健康扶貧工作。
為做好政策解讀、宣傳動員和輿論引導,市衛健委聯合市扶貧辦共同舉辦全市健康扶貧業務培訓班,充分應用手機APP、新媒體、網絡平臺、農村大喇叭、宣傳標語等形式,宣傳健康脫貧政策,把健康脫貧政策宣傳到村、到戶、到人,做到參與健康脫貧工作人員和保障對象人人皆知,營造健康脫貧良好氛圍。
我市堅持政策落實到位,對全市享受健康脫貧綜合醫保政策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額代繳貧困人口參保費用,提高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水平,在此基礎上,嚴格落實“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即“351”“180”)綜合醫保政策,并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貧困人口看病就醫更加便捷,個人醫藥費用負擔大幅減輕。
精準“把脈”開“良方”,健康扶貧暖人心
精準施策、分類救治是健康扶貧的關鍵。為了提高貧困人口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我市按照“三個一批”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從“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簽約服務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等方面精準施策。
針對大病患者,市衛健委出臺《淮南市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工作實施辦法》等文件,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病種由2017年的9種逐步擴大到現在的34種;對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白血病等34種大病患者,我市實行專項救治,確定市一院、壽縣縣醫院、鳳臺縣人民醫院3家定點救治醫院,有組織、有計劃開展集中救治工作,貧困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治療。目前,全市貧困人口大病救治累計救治9444人。
針對慢性病患者,我市累計辦理慢性病證53214份,全面落實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應簽盡簽”,簽約率約61%,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全市有60個鄉鎮衛生院為行動不便貧困慢性病患者開展送藥上門服務,737個村衛生室配備貧困人口常見慢性病門診藥品,累計開展送藥上門15102人次。此外,針對重病患者,我市全面落實“351”政府兜底保障措施,貧困人口患重病不再“抗”、敢看病了。
基層醫療促提升,群眾就醫更方便
作為守護貧困人口健康的“第一道關口”,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水平直接影響著貧困人口的獲得感、幸福感。我市開展健康扶貧“百醫駐村”行動等,補齊發展短板,優化醫療服務,方便農村群眾就近就醫。
實施“百醫駐村”行動,當好“健康守門人”。2019年我市選派7名醫療專家駐村開展為期2年的幫扶工作,同時以調劑或聘用村醫的方式動態消除了8個村醫“空白點”。2020年,為持續鞏固村衛生室和村醫“空白點”消除成效,選派5人與駐村專家結成“對子”,確保駐村醫生到期返回后本地村醫工作跟得上,服務不斷檔。
與此同時,我市還通過開展三級醫院“組團式”對口幫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智醫助理”民生工程等,推動促進縣域內醫療資源共享、服務能力共同提升。2015年以來,我市共投入約12.13億元用于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新建改擴建及修繕287個村衛生室,完成基層醫務人員培訓共計30196人次。目前,全市貧困地區行政村衛生室建設達標率和鄉鎮衛生院建設和裝備達標率均為100%,全市每個鄉鎮有1個政府辦的鄉鎮衛生院,每個行政村(鄉鎮衛生院所在行政村等除外)有1個標準化的衛生室,每個行政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村醫,基本藥物能滿足貧困群眾基本醫療需求,實現了全市農村服務人口村級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記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