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小甸鎮是中國革命在安徽早期的發祥地,是許多革命先烈的故鄉,一股股紅流曾在這里涌動、流淌,大批熱血青年從這里奔赴戰場,成為中國革命的先驅。曹氏“一門三烈士”,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近日,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小甸鎮,了解了三烈士之一曹少修的事跡。
據了解,為了緬懷曹氏“一門三烈士”的英雄事跡,小甸鎮建立了“曹淵故居(‘三烈士’故居)紀念館”,紀念館包括曹淵及其父母、二哥曹少修、侄子曹云露的住所及其生產、生活設施等,包括9個部分,用文字、文物以及繪畫、雕塑等手段,謳歌三烈士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跡,并用先烈的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生活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的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曹少修,又名曹正寬,1886年出生于壽縣小甸集曹家崗,是著名烈士曹淵的二哥,曹云露烈士的二叔。1911年他聚集鄉民參加淮上軍起義,1913年聯絡地方武裝千余人加入討袁隊伍,1924年,協助共產黨員胡萍舟等人辦淮上中學補習社,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并加入了黨組織,后在白色恐怖中與黨失去聯系。1938年初,參加皖北抗日游擊隊,為領導成員。1940年任津浦路西抗日民主政府參議員。1947年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短短數語無法展現曹少修的戰斗事跡,在采訪過程中,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通過故居和曹淵家門侄子曹云普的介紹,基本還原了曹少修烈士的英雄一生。
1913年7月,袁世凱陰謀消滅南方革命力量,孫中山號召舉行“二次革命”。曹少修奉安徽都督柏文蔚之命,聯絡地方武裝千余人,后因各路討袁軍相繼失敗,曹少修所部民軍只得撤退解散,他也因此被軍閥倪嗣通緝而流離他鄉。
1923年,曹少修赴滬。從其友人胡萍舟和胞弟曹淵那里初步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由此對中國革命有了新的認識。1924年,曹少修回到壽縣,協助六名共產黨員在小甸集開辦“淮上中學補習社”。由于曹少修比他們年長一二十歲,閱歷豐富,在本地有一定聲望,自然擔負起了辦學地點的選擇、經費籌劃、講堂、用具以及學員住宿等任務。
淮上中學補習社在小甸集開辦只有三個多月,但是在當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當時文化落后,大學生罕見的農村,一下來了幾名大學生,自然引起人們的關注。在人們圍觀、談論時尚洋氣的知識女性時,他們趁勢宣傳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的思想,號召男子尊重婦女,女同胞走出家庭,追求新文化。一股清新的空氣吹拂著這片封建意識較濃,閉塞沉寂的鄉間村野。
據了解,補習社不教四書五經,而是開設數學、英語、自然、社會進化史、政治常識、唯物史觀淺說等新學科,組織學生學習《共產黨宣言》,閱讀《新青年》《向導》《中國青年》等革命書刊,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灌輸革命思想,并介紹國內外形勢,引導學生閱讀《憫農》《蠶婦》等反映社會生活的詩句,從而打開了學生們的眼界,使他們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
淮上中學補習社在傳播知識,宣傳革命的同時,積極培養革命人才,很快發展了幾名黨員,成立中共淮上補習社支部,直屬中共中央領導,是安徽省第三個黨支部,并成立青年團組織,使得當地群眾有了美好的奮斗目標和斗爭的領導核心,增強了信心,提高了外地黨組織以至中共中央對壽縣革命的關注度。
這批學生經過三個多月的學習,提高了文化水平和政治認識,絕大多數人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受教育、被喚起的革命者前赴后繼,英勇斗爭,不斷前進。
在小甸集特支紀念館,就有一處淮上中學補習社的陳列館,陳列館內還原了當時上課的情形,六張書桌擺放整齊,講臺上,老師正在認真授課。授課區域已經用紅色的繩帶圍起來,四周的墻壁上還有淮上中學補習社的詳細介紹。據了解,這一處陳列總建筑面積150平方米,于2013年10月底完成陳列并對外開放。室內通過實物、雕塑、圖片等形式,再現了在白色統治下一群熱血青年追求革命真理的場景。
1926年9月,曹少修的胞弟曹淵參加北伐戰爭,在武昌戰役中壯烈犧牲,曹少修親自前往祭奠,受到獨立團團長葉挺的接見和慰勉,從那時起,他更加堅定了投身革命的決心。
曹少修積極參加家鄉的革命活動,于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瓦埠暴動失敗后,曹少修與組織失去了聯系,但他仍幫助壽縣紅軍籌糧籌款、掩護傷病員和購買武器彈藥。
1940年,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所屬抗日武裝挺進敵后,在津浦路西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曹少修被選為參議員。在這種險惡環境和艱苦條件下,曹少修肩負人民的委托,奔走于滁縣、定遠、壽縣等地,積極協助民主政府和抗日武裝開展工作。尤其在敵偽進犯時,曹少修不顧個人安危,處處以群眾利益為重,更贏得普遍的贊譽。根據地的干部和群眾都親切而敬重地稱他為“老參議”。
1946年,曹少修已年逾六旬,組織上考慮他年高體弱,不宜留在敵后,要他隨主力北上,以保證安全。而他則認為自己對家鄉情況熟悉,留下來堅持斗爭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最后,組織上只好同意他的意見。
同年夏天,游擊隊一部分轉移到津浦路東和肥西一帶,另一部分轉移到小甸集村,不想恰好進入敵軍的合擊圈內,情形十分危急。在這種情況下,曹少修反應迅速,他深知當地群眾基礎好,便于隱蔽,便建議將游擊隊員分散到各個村莊的農民家里,作為各農戶的一名家庭成員,分別從事農活。第二天,敵軍到來,不見游擊隊蹤影,便很快離開,游擊隊員得以安然脫險。此后,曹少修在游擊隊里更加受到尊重。
曹少修以六旬高齡隨軍行動,始終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使干部戰士深受鼓舞。有時,游擊隊首長想給他一點照顧,他總是婉言謝絕。
1947年9月30日,曹少修留在淮西根據地時被當地大地主偵悉,密報國民黨,他和一部分群眾被捕。關押中,敵人軟硬兼施,百般利誘,曾捏造一封家書叫他簽字,勸其兒子投降,遭到曹少修的拒絕,游擊隊領導和地方黨組織為了營救曹少修,進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因敵人詭計多端,未能奏效。
就義前,曹少修叫人拿來紙筆,寫道:“吾弟淵,為革命而死;吾侄云露,亦為革命而死;今吾亦死,一門三烈士,足以光榮吾門庭。”10月9日,曹少修在下塘集慷慨就義。
圖一:淮上中學補習社的陳列館。
圖二:曹少修烈士。(記者 付莉榮 蘇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