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里來麥子黃,紅軍來到俺正陽,
打一仗來勝一仗,打得白狗子叫親娘。
正陽關是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淮南古鎮(zhèn),位于淮河、淠河、潁河三河交匯處,“素有七十二水通正陽”之說,歷史上水運交通極為發(fā)達,是南北客商的集散地。因此從明清到解放前期,這里一直是皖北地區(qū)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正陽關又臨近鄂豫皖蘇區(qū),在此設立交通站,即可為中央和鄂豫皖蘇區(qū)之間傳遞文件和接應護送我黨地下工作人員,又可為中共中央和鄂豫皖蘇區(qū)搜集軍事、政治和經濟情報,有著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1929年冬,黨中央在正陽關設立了中央交通站正陽分站,地址設在正陽關南大街馬家行一間香煙鋪內。1931年夏,皖北中心縣委書記李樂天任分站站長,中央交通員李和經常往返上海與正陽關。1932年春,正陽交通分站站長李樂天向鄂豫皖蘇區(qū)中央分局提供一份秘密情報:國民黨第十一軍不久要到正陽關駐防,目的是控制正陽關大批食鹽、藥品以及糧食日用品等,當時蘇區(qū)特別需要這些物資。蘇區(qū)中央分局接到情報后,便決定派紅二十五軍搶在國民黨第十一軍前頭,占領控制正陽關,奪取紅軍急需物資。紅二十五軍一部在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劉士奇的率領下,5月11日從六安出發(fā),沿淠河揮師北上,經木廠、馬頭集、迎河集,打垮了陳調元沿途設防的軍隊,經過一天一夜的行軍作戰(zhàn),于12日占領淮上重鎮(zhèn)正陽關,國民黨正陽關自衛(wèi)大隊長俞禹門、商務會長牛幼臣聞風喪膽,星夜登輪潛逃。紅軍占領正陽關后,到處紅旗飄揚,他們首先貼出布告,其內容是:此次紅軍北上,所到之處,敵人望風披靡,人民擁護,秋毫無犯,雞犬不驚,公買公賣,分富濟貧,有頑抗者,以軍法懲治。安民告示貼出后,得到廣大群眾擁護。
住在正陽關北門外的壽縣縣委聯絡站(位于木匠街拐餃子館)站長曹廣化,去軍部會見了劉士奇,向劉介紹了地方黨的活動情況和軍事情況。劉士奇還指示秘書陳振昆召集當時鳴社正陽分社李孔琴等人,要他們把地主豪紳、資本家名單造一冊子。紅軍了解情況后,在火神廟召開民眾大會,宣傳紅軍和蘇區(qū)政策,控訴地主豪紳、資本家罪惡;揭露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政府鎮(zhèn)壓勞動群眾,榨取窮人血汗罪行。會后組成打土豪分財物隊伍。首先把榮升、裕豐等10余家大糧行囤積的百萬石糧食分給饑民,經過一天半分富濟貧斗爭,將正陽關地主、商霸和資本家的物資沒收干凈。紅二十五軍在正陽關獲得了大量蘇區(qū)特需物資,如食鹽、西藥、布匹、煤油、紙張及糧食等。于5月14日撤離正陽關返回蘇區(qū)。紅二十五軍占領正陽關期間,當地黨組織在周圍農村,組織群眾,打擊了史大郢等地的地方反動武裝力量,扒了地主史玉生的糧食200石左右;還打了牛家堆房,大西圩子,奪得部分槍支,扒糧四五百石;并組織一支百人游擊隊,在曹廣化率領下跟隨紅二十五軍開往蘇區(qū),接受軍事訓練,為壽縣開展游擊戰(zhàn)爭培養(yǎng)人才,后來這批人均加入了紅軍。
歲月悠悠,長淮如練。當年群眾贊揚紅軍的民謠流傳了近百年,如今依舊在正陽關及附近民間,一代接著一代響亮地傳唱,讓當年軍民魚水之情,久久地傳頌在淮河兩岸。(周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