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14萬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是一塊有著光榮歷史的紅色土地。位于安徽省壽縣瓦埠湖東岸的小甸鎮,因古代“金瓦埠”至合肥驛道上的小店而得名,明末清初演稱小甸集。1923年冬,中國共產黨壽縣小甸集特支在這里建立,這是安徽省最早建立的農村黨支部,從此,壽縣有了革命的中心和領導力量。方運熾,就是小甸集特支成立后發展的一名新黨員,后來成為皖西北革命運動的杰出領導者。
在壽縣小甸鎮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內的壽縣革命烈士陵園里,這里沒有高大的墓碑,只有一面面光潔的大理石在太陽光下泛著光芒,在其中一面大理石上刻著“方運熾烈士之墓”。清明前夕,方運熾的侄子——76歲的方心科老人又來到這里看望他的大伯。近日,記者分別來到壽縣小甸鎮安徽第一面黨旗紀念園和方運熾的家鄉瓦埠鎮進行了走訪。
方心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家住瓦埠鎮趙圩村王郢村民組。穿過方心科老人家的小院,一眼就能看到正堂廳擺放的一張方運熾烈士的遺像。方心科老人告訴記者,這是他保存下來的方運熾烈士唯一的一張相片,是方運熾當年從蕪湖轉入上海大學學習,與同學們的合照,后來單獨放大剪下來的。照片中的方運熾梳著當時的分頭,目光堅定,年輕稚嫩的臉上透出一股英豪之氣。
方運熾又名方英,化名高中林,壽縣瓦埠人,1906年生于一個地主家庭。童年時,他在家鄉跟隨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張樹侯先生讀書。他學習勤奮,品學兼優,又為人和善,樂于助人,經常幫助自己的同學、貧苦的勞動人民。
1919年初,方運熾考入蕪湖安徽公立職業學校。由于他性格開朗,廣交朋友,同學們都樂于和他交往。五四運動期間,他積極聯絡各校學生舉行集會、游行示威,進而抵制、焚燒日貨,以實際行動聲援北京學生反帝愛國運動。他在參加社會活動的同時,廣泛結交進步師生,如饑似渴地閱讀進步書刊,不斷接受新文化、新思想。
據壽縣小甸集特支紀念館講解員徐佳介紹,方運熾在蕪湖讀書期間,與同鄉的曹蘊真、薛卓漢等壽縣青年,秘密學習革命理論,他們還經常郵寄《新青年》《向導》《唯物史觀》《社會進化史》等書刊給家鄉青年閱讀。1923年夏,他轉入上海大學學習,受到鄧中夏、瞿秋白、惲代英、蔡和森、張太雷等的教誨。同年冬,方運熾跟隨共產黨員曹蘊真等回到家鄉壽縣以教書作掩護進行革命活動。中共壽縣小甸特支成立不久,他經曹蘊真和薛卓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春,方運熾任小甸特支組織委員。不久,中共瓦埠小學支部建立,方運熾任書記。
1924年冬,方運熾在壽縣中學組織學生聯合會,編印刊物,宣傳革命。五卅慘案后,他遵照黨的指示,組織了“壽縣學生滬案后援會”,在城鄉各地宣傳募捐,舉行游行示威,聲討英、日帝國主義罪行,并在壽縣各商店搜查、焚燒日貨,聲援上海工人運動。
1926年冬,黨中央選派方運熾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他以“第三國際”東方特派員身份回國指導革命。1929年8月5日,方運熾以中央巡視員的身份在六安、霍山兩縣交界的豪豬嶺主持召開了六安、霍山、霍邱、壽縣、英山、合肥六縣黨的聯席會議。會議集中討論了武裝起義問題,決定采取以農民暴動為主體與民團起義相結合;以武裝起義為主體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方針,積極從事全面發動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同時報請黨中央批準成立中共六安中心縣委,以加強對六縣的統一領導。
1931年2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成立,此時化名為高中林的方運熾已由上海歸來,被推選擔任省委書記。1931年3月27日,他根據當時的革命形勢和斗爭需要,在壽(縣)、鳳(臺)、阜(陽)縣委聯席會議上決定建立皖北(壽縣)中心縣委,管轄九縣工作,同時決定發動瓦埠農民暴動。
1931年3月29日至30日,方運熾領導發動了震驚江淮的“瓦埠暴動”。暴動隊伍成立“皖北紅軍游擊大隊”,逮捕了豪紳地主10多人,繳獲長短槍100余支。3月31日早晨,又發動瓦埠周圍農民,扒掉方小樓地主糧食200余石。雖然最后瓦埠暴動失敗,但它對當時的革命形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方心科老人介紹,他的父親方運堂是方運熾的二弟。方運熾領導發動瓦埠暴動后,當年才10歲的方運堂跟著哥哥的特別秘書多次到長豐送情報,替哥哥開會時站崗放哨。暴動失敗后,方家被抄。方運熾的父親沒有因兒子參加革命弄得家庭支離破碎而有一句怨言。
1931年4月17日至18日兩天,中共皖西臨時分特委根據黨中央指示,在金寨召開第三次擴大會議,將中共皖西臨時分特委改組為中共皖西北特區委員會,方運熾任書記。為了做好皖西北根據地的宣傳工作,特委組成編輯委員會,方運熾任編輯委員,創辦《火花》與《紅旗》兩種報刊。
沒想到的是,方運熾傾心盡力的皖西北最終成了他壯志未酬的地方。1932年,方運熾在進川途中被迫害致死,時年26歲。
2020年,方運熾烈士的衣冠冢遷入壽縣革命烈士陵園。這對于方運熾的家人來說,是一件十分欣慰的大事。方運熾烈士的三弟,身在徐州的方運華去年還專門來到壽縣革命烈士陵園,前往哥哥墓前祭拜。而在瓦埠老街,當地政府組織對方運熾老宅進行修復,以供后世瞻仰。
圖一:方運熾烈士遺像
圖二:小甸集特支紀念館內的方運熾烈士塑像
圖三:壽縣革命烈士陵園內的方運熾烈士之墓
圖四:方運熾烈士的烈士證
(記者 王玲 張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