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淮南市十大法治人物、法律援助律師李梅
她用法律的雨露助弱扶困,滋潤人心,釋放著人民司法為人民的正能量;她用法律援助服務平臺,架起了黨和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書寫著最美法律援助者的夢想;她將普法教育覆蓋到日常工作中,讓群眾感受到司法的公平與正義,讓更多群眾拉住“法援之手”,被群眾親切地稱作“貼心人”。
她就是李梅,一名普通的法律援助律師。她用實際行動擔當起了法律援助的社會責任,以一樁樁、一件件達成滿意結果的法律援助案件,為困難群眾代言,妥善化解矛盾糾紛,演繹著法援民生的別樣風景。
做個受援群體“貼心人”
2012年,李梅到八公山區法律援助中心擔任專職援助律師。從那一天起,她就確定了自己的宗旨:援助一起案件,贏得一片民心;調解一個矛盾,創造一份安寧。
2019年9月,轄區王女士來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援助。王女士與丈夫雷某系再婚,無子女。結婚十余年,雷某正式退休后,嫌棄王女士年老多病,就離家別居,并到法院起訴離婚。王女士沒有子女,也沒有社保,又身患多病,經濟極其困難。
李梅承辦該案后,經綜合分析,認為離婚對王女士不利,除非雷某給予王女士相應經濟幫助。因雷某拒絕,法院判決不準予離婚。在李梅的建議下,王女士又提起了扶養費訴訟。開庭時間恰值疫情期間,經李梅一再溝通,法官最后決定通過法院視頻調解系統遠程調解。經過幾天的努力,最終雷某同意每月給付王女士扶養費1000元。2020年3月,王女士專程到法援中心給李梅送了“匡扶正義 無私奉獻”的錦旗。
八年來,李梅承辦各類案件400余起,接待來訪群眾2000多人次,挽回各類經濟損失600余萬元。面對當事人送來的紅包和心意,她婉言謝絕。對她來說,最大的欣慰,是那一面面“人民好律師 百姓貼心人”的錦旗。
架起法律援助“連心橋”
李梅常說:“每做好一件事,解決了群眾的實際困難,就能進一步拉近黨和群眾的距離。”這是她極其樸素的愿望,她用實際行動架起了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連心橋。
2018年9月,八公山區工業園區某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老板拖欠多名工人工資。經多方協調,工人們同意走法律途徑解決,并來到了區法律援助中心。李梅和同事一起承辦了此案。因當事人眾多,僅登記信息就用了兩天。他們基本上都沒有欠條,只有一張他們自己做的欠薪表,相關證據非常少,維權難度極大!
李梅多次會同公安分局、勞動監察大隊調查取證,僅準備的各類訴訟材料就厚達1000余頁,參加了長達幾天的庭審。一審判決勝訴生效后,又及時聯系,為他們申請強制執行,最終挽回勞動報酬20余萬元。
八年來,該區法援中心先后為200多名農民工提供法律服務,幫助討回勞動報酬300余萬元。
擴大法律援助“知曉率”
“群眾不是法律專家,對于這些法律問題根本摸不著頭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幫他們找準方向,依法維權。”李梅告訴記者。
該區法律援助中心的來電來訪者,85%以上涉及婚姻家庭、老人贍養、工傷等民事糾紛。多年來的法律援助實踐使她深知,部分群眾不學法、不懂法是造成各種矛盾糾紛的根源。由此,李梅擔任起八公山區法治宣講員,每年參加各類法治宣傳和法律知識培訓活動,風雨無阻地出現在普法第一線,群眾及時拉住法律的“援助之手”,充分沐浴到法律援助的陽光。
扮靚巾幗建功“文明崗”
2017年,李梅被推選為八公山區第十七屆人大代表,2018年,被推選為淮南市第十五屆政協委員。幾年來,她一直認真履行代表委員職責,積極參加區人大、市政協組織的各類考察、調研活動,每年撰寫代表建議、委員提案十余份,獲得區人大、市政協的表彰。
在李梅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八公山區法律援助中心先后獲得“安徽省巾幗文明崗”、“淮南市巾幗文明崗”等稱號,李梅獲得了安徽省三八紅旗手、淮南市十大法治人物、淮南市巾幗建功標兵等稱號。面對榮譽,她依然保持著公正無私、忘我敬業、謙虛樸實的作風,以一顆赤子之心履行著一名基層法律援助律師的責任與擔當。(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