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壽縣迎河鎮李臺村,一棟棟農家小院,精美別致,幽雅靜謐;潔凈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戶;村民活動中心、村頭公園、農民大舞臺、體育健身設施等一應俱全,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躍然呈現在眼前。
“過去村里基礎設施跟不上,土地流轉不掉,產業發展緩慢,村集體經濟空白。根子就在于村‘兩委’班子能力弱,村黨總支作用發揮不充分。”黨總支書記王永林介紹,為此,村黨總支從教育管理、建章立制入手,把夯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富民強村有機結合起來,實施“支部+互助組+貧困戶”黨建促脫貧新模式,有效發揮了黨支部在村民脫貧致富中的引領作用。
李臺村的發展變化,是我市抓黨建、強堡壘、促脫貧工作的一個縮影。
一名黨員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是一座堡壘。“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關鍵在黨、重點在基層黨組織,全市各級組織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推深做實‘一抓雙促’,積極推動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工作有機統籌、深度融合,最大限度把組織、干部、人才資源聚集到脫貧攻堅主戰場,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交出了抓黨建促脫貧的精彩答卷。”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說。
聚焦組織力,筑牢脫貧攻堅的戰斗堡壘
“自從村里把廠子引進到村后,我們既不耽誤掙錢,也不耽擱農忙,還能照顧家里,掙錢持家兩不誤。”說起在家門口賺錢養家的新生活,鳳臺縣古店鄉北王集村村民孫邦芳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北王集村地處鳳臺縣古店鄉東北部,交通不便,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缺乏支柱產業,2014年被確定為貧困村。近年來,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支兩委攜手努力,堅持黨建引領,實施黨員帶動、群眾互動、合作社聯動,積極培育經營主體,發展能人經濟,逐漸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2017年實現了“戶脫貧、村出列”目標,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近30萬元,黨建引領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之路。
脫貧攻堅,旗幟領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全市上下牢固樹立“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檢驗黨建看脫貧”的理念,深入推進抓農村基層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一抓雙促”工程,抓班子、強隊伍,樹導向、增活力,推動農村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證。
上下同欲者勝。面對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我市構建起嚴密、堅強的組織體系,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扶貧,各級黨組織一把手帶頭攻堅,嚴格落實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以身作則、親力親為,帶頭抓落實、樹標桿,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形成了“一層抓一層、層層抓落實”的生動局面。同時,將扶貧工作納入市委管理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綜合考核中,并作為評先評優和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以責促行、以責問效,推動形成了大抓脫貧、真抓脫貧的鮮明導向。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屹立在脫貧攻堅前沿的戰斗堡壘,只有筑牢建強,凝聚各方力量,才能科學指揮、精準施策。
“一名縣級領導班子成員聯村、一名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包村、一個縣級以上機關單位結對、一名第一書記駐村。”這“四個一”的舉措,是我市扎實開展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的一個標配。近年來,圍繞提升農村黨組織組織力,全市各級組織部門持續做好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提升工作,不斷筑牢脫貧攻堅的穩固基石。
補短板,提升組織力。實施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和黨支部提升行動,制定《淮南市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標準(試行)》,細化量化農村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標準,加強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幫扶,著力鞏固和提升村黨組織的組織力。全市農村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達標率已達到98.5%以上。
抓隊伍,提升戰斗力。結合鄉鎮、村“換屆”,擇優選配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進入鄉村領導班子。探索推進村黨組織書記專職化管理、縣級備案管理、村干部任職資格聯審、辭職承諾制等管理機制,進一步嚴把入口、暢通出口,推動村干部隊伍整體優化提升,有效激發了基層組織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完善為民服務全程代理、“雙培雙帶”先鋒工程等服務載體,組織有幫帶能力的黨員,每人至少結對幫扶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充分發揮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強保障,凝聚向心力。2016年、2017年,我市連續2年將農村基層黨建保障列入民生工程,2018年至2020年,將黨建引領扶貧納入民生工程,分別按照3000人以下的村6萬元、3000~5000人的村8萬元、5000人以上的村10萬元的最低標準落實村級組織基本運轉經費。足額兌現村干部基本報酬,出臺政策為所有符合條件的村干部統一購買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解決村干部離任后養老問題,讓村干部能夠沉下心來謀經濟發展、促脫貧攻堅。
提升戰斗力,選派駐村幫扶的精兵強將
“這事還是問問劉書記吧。”“找劉書記,讓他說道說道。”壽縣雙廟集鎮邢鋪村村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折射出一名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和擔當。
這位深受村民信賴的劉書記叫劉斌,是壽縣人民法院法警大隊政委。2014年,劉斌被組織選派到雙廟集鎮邢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長,他全身心投入到邢鋪村脫貧攻堅事業之中,一心一意為貧困村和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贏得干部群眾由衷贊譽。2018年初,劉斌任期結束,本可以回到單位工作,與妻子、女兒團聚相守。在邢鋪村群眾再三挽留下,他毅然決定留了下來,繼續投身到邢鋪村扶貧事業中。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市把一大批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干部選派到了脫貧一線,廣大扶貧干部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和農村飲水安全,深入田間地頭,坐到老百姓的炕頭上,訪民情、聽民意、察民生、解民憂,晴時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帶領貧困地區群眾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繪就一幅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畫卷。
“脫貧攻堅的政策是非常好的,但是政策往往是統一的,各個村的情況千差萬別,每家每戶致貧情況也各有不同,這就要求打通政策落細落實的最后一公里,選派幫扶干部在這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委組織部農村組織科負責人說,全市各級組織部門創新工作機制,強化教育管理、考核評價、激勵擔當、投入保障,推動選派幫扶干部沉下身子、融入農村,著力鍛造一支扎根基層,善打硬仗、能打勝仗的脫貧攻堅隊伍。
最硬的仗,派最能打的人。進一步加強駐村幫扶力量,2017年,在已選派駐村第一書記的基礎上,市委堅持“派齊、派準”原則,動員7個縣區、84家市直單位、14家駐淮單位及在淮高校向162個貧困村選派162支扶貧工作隊、386名幫扶干部。其中,112個2016年底未出列貧困村每村選派3名同志,由1名副縣處級以上干部擔任“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長。
市委組織部以“嚴管厚愛結合、實施精準管理”的原則,聯合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制定出臺《淮南市選派幫扶干部管理實施細則》,提出6方面32條硬措施,規范選派幫扶干部管理,激勵干事創業熱情,全力推進全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行動。
加強教育管理。為提升選派幫扶干部業務能力,幫助他們盡快融入扶貧工作,市委組織部將選派幫扶干部教育培訓納入市、縣干部培訓計劃,每年舉行選派幫扶干部培訓班,科學設置基層組織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治理、農村實用技術、農村電子商務等培訓專題,實現“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市級培訓全覆蓋。
促進履職盡責。堅持日常督查和集中暗訪相結合,不定期對選派幫扶干部在崗履職情況進行督查。實施選派幫扶“六強六提”行動,開展“一抓雙促”大走訪、“集中走訪月”等活動,進一步推動選派幫扶干部扎根基層、發揮作用。
加強激勵關懷。將選派幫扶干部生活補助納入市財政預算,為選派幫扶干部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注重表彰激勵,對考核優秀、成績突出的選派幫扶干部進行跟蹤培養,在提拔晉升、評聘職稱等方面優先考慮。2017年5月以來,全市提拔重用選派幫扶干部126人,其中提任科級75人、縣級51人,形成在扶貧一線鍛煉干部、培養干部、使用干部的用人導向。
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奔走穿梭于村民家中、田間地頭、溝渠塘壩,了解村情民意,查看基礎設施,明思路、定方案,落政策、建機制,引項目、強產業……廣大駐村幫扶干部牢記組織重托,用雙腳度量民情,用汗水贏得民心,譜寫了一曲曲脫貧攻堅的時代贊歌,在鄉村一線凝聚起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2020年,在脫貧攻堅進入了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洪澇災害不期而至。緊急關頭、非常時期!全市選派幫扶干部勇敢出征!在抗疫、抗洪一線堅守鏖戰!以責任與擔當、忠誠與表率,和廣大基層干部、普通群眾一道,匯聚成一股令人激情澎湃的紅色力量,構筑成疫情防控、抗洪救災的鐵壁銅墻。
與此同時,在淮南的廣袤鄉村,兩場大走訪交互展開,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蓄力賦能:一場是“一抓雙促大走訪”活動,貧困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組織工作隊員、村“兩委”干部、黨小組長等,利用3個月時間遍訪1次全部農戶,再補短板弱項,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另一場是“四送四提”慰問活動,市委組織部領導帶隊分赴各縣區看望駐村幫扶干部,再鼓決戰士氣,進一步激勵選派幫扶干部在脫貧攻堅一線更好地履職盡責。
“黨旗指引方向,黨徽閃耀胸前,我們要在黨旗指引下,把工作做得更扎實,不負組織信任、不負村民期望,奪取脫貧攻堅戰最后勝利。”鄭重接過黨旗、黨徽,市直機關工委派駐壽縣安豐塘鎮大樹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劉傳安感動地說。
一個個苦干、實干、會干、能干的黨員干部扎進貧困鄉村,在淮南大地奏響了一首蕩氣回腸的“干群攜手奔小康”的華美樂章!
增強發展力,壯大強村富民的厚實家底
村里有錢好辦事。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工作和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只有把基礎打牢,把工作做實,村集體“有錢辦事”,才能為脫貧攻堅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才能實現脫貧攻堅由“輸血”向“造血”功能轉變。
大通區孔店鄉河沿村,2014年被確定為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只有0.4萬元。近年來,市財政局駐河沿村扶貧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堅持“黨建+集體經濟”,抓黨建、興產業、上項目,大力發展千畝草莓產業,建設農產品種植標準化園區、糧食烘干廠房、農業生態園等項目,走出了一條強村富民的路子,河沿村順利實現了脫貧出列,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87.7萬元。
“現在村集體有了收入,可以幫扶村里的老弱病殘,還可以自主投入資金發展產業,更好地帶動村民走上致富路。”市財政局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更生說。
河沿村的變化,是我市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生動案例。
近年來,我市建立市級領導小組,出臺《關于堅持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實施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配套出臺了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八條措施,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強貧困村“造血”能力,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和長期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摸清家底,精準施策。全市組織部門聯合農業農村等部門,深入開展了“盤活村級三資、壯大集體經濟”專項行動,強化分析研判,針對“消薄”、“培優”、“扶強”目標任務,逐村找問題成因、謀增收項目、定發展出路,做到因村有策、一村一策,確保謀劃實、措施實、項目實。
壽縣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富民強村為目標,因村施策推進不同類型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的實力和水平。
大通區實行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實施區鄉村三級黨組織聯合督戰機制,把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情況納入鄉鎮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
潘集區對年度發展集體經濟突出的前三名鄉鎮給予獎勵,對工作滯后的后三名鄉鎮予以通報批評,并取消滯后鄉鎮黨政正職年度考核評優資格。
各縣區堅持黨建引領,落實“一抓雙促”,結合實際綜合施策,探索實施了資源發包型、資產經營型、休閑農業型、股份合作型、特色產業型等多種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到加速壯大、由單一“輸血”向多元“造血”轉變,實現集體增收、村民受益。
據悉,2020年底,全市已經全部消除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低于5萬元的薄弱村。今年,我市將爭取新增10萬元以上村84個,總體占比達90.6%;新增50萬元以上強村24個,總體占比達14.7%;新增100萬元以上強村2個,確保村集體經濟總體實力再上新臺階。
強化支撐力,凝聚合力攻堅的精英人才
聘請方智遠院士、張洪程院士等5位頂尖高層次人才作為科技指導顧問,成立了專業技術小分隊10余支,選派市級科技特派員263人,建設發展農業科技示范基地61家,直接帶動農業產業增值4400多萬元……
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需要大量人才廣泛參與。市委組織部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不斷提高政治站位、狠抓工作落實,積極引導人才向脫貧攻堅一線聚集,為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育成“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積極引導人才向脫貧攻堅一線流動。先后出臺《淮南市招才引智實施辦法(試行)》《關于推進鄉村企業家人才隊伍建設“二十條”實施意見》和《關于貫徹落實人才智力支持大別山等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若干措施》等制度性文件,分別制定29條引才優惠政策、20條人才發展計劃和12條激勵措施,緊緊圍繞促進發展產業扶貧項目,引進200余名急需的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尤其是引進了中國工程院方智遠院士領銜的4名甘藍培育種植人才團隊,選育引進甘藍新品種20余個并得到轉化推廣,以“最強大腦”促進脫貧攻堅。近3年來,招聘70名“三支一扶”人員、86名大學生村官到脫貧攻堅一線工作,有效緩解貧困鎮、村人才緊缺情況。
搭起“大舞臺”,唱響“好聲音”,大力搭建人才在一線干事創業平臺。市委組織部聯合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科協實施了“農業科技110”工程,選派省、市、縣三級來自農業、畜牧、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等專業領域的農業科技特派員投身脫貧攻堅,常年為貧困戶和基層專技人才提供生產技術指導和服務,推廣新技術200余項,引進新優品種259個;幫助培養一批農業科技服務“田博士”和農村科技創新“土專家”,累計培訓農民技術員1000余人;轉化技術成果20多項,直接帶動農業產業增值4400萬元。圍繞旅游、生態農業等鄉村特色產業,按照“項目+人才”模式,遴選設立一批產業創新團隊,開展技術攻關和新產品研發,推動產業優化升級,根據層次一次性給予0.5萬元至2萬元不等的建設經費。
當好“店小二”,做好“知心人”,全心助力人才在脫貧攻堅一線堅守。主動跟進,建立黨員領導干部聯系服務專家人才工作制度,解決聯系對象生產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實施鄉村企業家人才回鄉“歸巢”計劃、素質提升計劃,完善聯動發展機制,支持和激勵鄉村企業家人才干事創業。近年來,共推薦12人參加省級示范培訓班,全市范圍內遴選掌握鄉村企業家人才105人、上報省68人。結合干部教育工作培訓涉及貧困地區鄉村企業家人才120余人、新型職業農民290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736人次,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深入開展技能培訓,共培訓農村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1548人,培訓貧困勞動者1434人。落實與貧困地區相適應的職稱評審辦法,對于組織選派從事扶貧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扶貧期間除以考代評系列外,申報中高級職稱論文減少要求,且業績、獎項等條件可降低一個層次,定期組織人才參加健康體檢、休假療養,鼓舞人才決勝脫貧斗志。
脫貧攻堅工作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邁進“十四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重任在肩,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更需加力。全市組織部門將持續凝聚全市黨員干部干事謀事的合力,用“紅色引擎”助推淮南大地的歷史巨變,讓鮮紅的黨旗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上高高飄揚。(記者 李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