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春,我有幸被調到“安徽省皖西烈士子弟學校”工作,先后任教師和教導主任,同烈士子女們一起生活了三年半,到1956年秋去上大學方才離開。期間,我受到了老革命領導的言傳身教,受到紅色遺傳基因的感染,提高了思想認識和覺悟,增進了革命感情。這段紅色搖籃生活給我留下深刻記憶,使我終身難忘。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新中國成立不久,出于對烈士子女的關懷、教育和培養,安徽省開辦了三所烈士子弟學校(簡稱烈校),分別是雪楓烈校、炳輝烈校、皖西烈校。皖西烈校位于六安城關東區,坐東面西;校舍全是新建的,有六個磚瓦結構木地板的教室和教師辦公室,有22間學生和教職工宿舍;有廚房、鍋爐房和餐廳。校內道路是三合土石子路。學生課桌是單體帶箱小方桌,學生睡床是帶欄框的鐵絲床,很安全。學校設施齊全,是當年最好的小學校。
校長是老黨員,“老革命”,教師是從各縣選調和中師畢業生分配來的,還有兩個師大畢業生。教師隊伍的文化學識和業務水平以及政治思想素養都比較高。青年教師都是共青團員,后勤干部和職工也很精干,有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干部,有抗美援朝人民志愿軍的轉業軍人。炊事人員和學生生活管理和服務人員,政治思想都是安全可靠的。教職工熱愛烈士子女教育培養工作,給學校做出很多貢獻。
皖西烈校的學生都是各縣(壽縣、六安、霍邱、金寨、肥西、舒城和岳西)送來的。學校前后接收三批120多人,其中壽縣籍的有26人。他們入校時,最大的十七歲,最小的才十二歲。這中間有瓦埠曹氏英烈的多名子女,有令日寇聞風喪膽的新四軍大隊長方和平烈士的女兒,有英勇就義的楊效椿的警衛排長周道賢烈士的女兒。這些孩子有的父親或母親犧牲了,有的祖父或祖母犧牲了。有個出生在正陽關的黃姓孩子,八歲時,父母都犧牲了,無家可歸,就有部隊帶著他過軍旅流動生活。他們來到學校,過集體學習生活(享受鄉干待遇),個個歡天喜地,充滿幸福感。他們像兄弟姊妹一樣,相親相愛,互相幫助,相互促進,共同進步。他們過著歡樂安適的學習生活,對黨和人民政府懷有深厚的感戴之情。
校長是“江蘇人”,是位五十多歲的老干部,沒有兒女,以校為家,視這些烈士子女為親子,細心照料,精心呵護。學生們的衣食住行,事事時時掛在心上,經常問學生對飯菜可滿意,提出改善意見。季節天氣變化,要孩子們適時穿衣,保護身體。晚上學生就寢后,去看被子可蓋好,早晨起床鈴一響,就逐室喊孩子們起床梳洗上操。學校每年給學生發兩次衣服鞋帽,逐人量體裁衣,量足做鞋,買什么布料,做什么式樣,他都親自過問,孩子們視老校長為親人,稱他“爺爺”或“伯伯”,敬愛有加。
為了利于學生學習,學校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分班。班級人數不等,多者二十來人,少者只有四人,學校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老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要將學生培養成革命事業接班人。規定每周開一次周會,講革命故事,憶苦思甜。每逢“五一”、“五四”、“七一”、“十一”和抗日戰爭勝利日,都要開紀念會、慶祝會,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參觀新中國建設成就展覽。1954年夏,皖西烈士紀念館建成,全校師生參加開館典禮,緬懷先烈,接受教育。1954年10月,佛子嶺水庫竣工,國務院副總理宋任窮率中央代表團及蘇豫皖三省的領導參加落成儀式后,特地到學校看望烈士子女,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給他們講革命傳統和新中國新成就,勉勵他們學好知識本領,要求進步,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做革命接班人,還同孩子們一起唱歌跳舞聯歡,使學生們受到很大鼓舞。孩子們表示一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聽黨的話,將來完成先烈未竟事業。
烈校學生畢業后,年齡小的繼續上中學,年齡大的分配工作。后來他們有的成為市縣級干部,有的成為區、鄉領導,有的成為生產戰線上的負責人和骨干,有的成為文教衛生戰線上的領頭人,還有的參軍成為團級軍事干部。這些孩子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關懷栽培和希望,都成了祖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生力軍。
回顧黨史,無數共產黨人和中華優秀兒女,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灑熱血拋頭顱,前仆后繼,獻出了寶貴生命。今值黨的百年華誕,我們懷著虔誠之心告慰先烈:中國人民已站起來了,中國農村已擺脫了貧困,中國人已能上天遨游太空了,可愛的中國強起來了!你們的子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正同全國人民一道,繼往開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最美好的共產主義而努力奮斗。(胡占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