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滁州記者采訪手記里的三件小事
近年來,皖東開放前沿的滁州市,各項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帶著探究先進做法、介紹先進經驗的報道任務,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按照市里部署于5月29日至31日走進滁州市,進行了深入采訪。
三天時間里,我們走訪了滁寧城際鐵路滁州市區地下在建項目、中新蘇滁高新區規劃館、來安縣汊河鎮經濟開發區、滁州市政務服務中心等,看到了大量震撼人心的在建及規劃項目,接觸了很多當地的干部群眾及企業家,聽到了一些話、看到了一些事,面上的先進經驗俯首可拾。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在這里不多贅述,只想分享采訪中遇到的三件小事。
一輛“小電驢”
5月29日是星期六,我們抵達滁州市區的時候,天色已經漸晚。晚上7時許,當地宣傳系統的多名領導干部及工作人員與我們進行了任務對接。整個過程氣氛融洽,對方始終保持著好客的熱情,并留下了微信聯系方式,表示全力配合。
散會時,時間已經走到了晚上9時許,大家步入路邊告別寒暄時,參會的一名縣級領導突然轉身,從路邊一排電動車里騎出了一輛七成新的兩輪“小電驢”。他跨坐在車上,雙腳支在地面,神情宛若青春少年,笑著與大家一一揮手并反復叮囑記者,如果遇到困難隨時可以直接給他打電話。
“沒有任何官架子,溝通交流恰如同學少年”當晚接觸的領導干部在記者們的心中留下了統一的印象。在接下來的采訪中,我們所遇到的每一名領導、每一位干部都展現出了那種淡化職級、樸實熱情的干事態度,亦如那位騎著“小電驢”來去如風的領導。
一些企業家常說:我們拿著辛苦錢到一個地方投資,看政策更看生態,交流接觸中,對方不經意間展露的細節,有時候才是我們做出最終決定的關鍵一環。
一句大實話
面對鏡頭、面對話筒,很多人會有所顧慮,說出的話也往往更“正式”一些,話里的溫度就有所弱減,讓人難以觸摸到其中的靈魂。
走訪中,由于趕時間的原因,我們常常遇到這類情況,但關閉鏡頭,收起話筒,合上采訪本,閑聊中,往往能聽到對方的心聲。部分落戶在滁州的企業家就是在這種閑聊中,說出了他們的心里話。
“政府說話算話,承諾的事情一定會辦到,而且有時候是遠超預期的好。”一家年產值超過70億元的企業有關負責人說,“我們是一家用電大戶,一開始我們只在這里進行了小規模嘗試性投資,但當地政府了解到我們的用電需求后,協調相關部門給我們建了一條專供輸電線路,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和發展瓶頸,并且還幫著我們招工,主動給我們解決其他問題,下一步我們準備加大投資,把根深扎在這里。”
原本的采訪計劃上,我們還羅列了多家企業,但走訪過程中,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也說了句大實話:“真不巧,這兩天恰巧是周末,很多企業都處于雙休放假或檢修機器階段,本著不打擾、少打擾企業的宗旨,如果不是特殊需要,我們就不通知企業做相關安排了,請你們包涵。”
一座小花園
滁州市政府服務中心的大廳里有一個高臺小花園,目測約兩三個客廳大小,四周花木茂盛,中間留有一大塊可供前來辦事人員散步、休息的區域。走訪過程中,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不時看到多名帶著小朋友的家長陪孩子在這里嬉戲。
除了這個小花園,辦事大廳里桌椅板凳、公用電腦、咨詢臺、飲水機等也散布其間,供群眾隨時使用。中心負責人說:滁州市政府服務中心曾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先進集體、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先進集體等近百項榮譽,但為了能夠把更多的空間留給窗口單位,讓群眾及辦事企業有更舒適的辦事休息環境,中心沒有設立榮譽室、榮譽墻,所有榮譽目前全部打包收起。
寧給群眾建花園,不給自己設榮譽室、榮譽墻,滁州市政務服務中心真是想著法子把為服務群眾落在行動上,而這,只是整個滁州市政務服務的一個縮影。交流中,滁州市政府工作人員不止一次說過,以前我們這里就是比較落后的滁縣,一沒底子二沒資源,不闖不拼,怎么能行?(記者 蘇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