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區服務“煤電化氣”千億產業走筆
6月19日,2021年全省第六批重大項目淮南分會場集中開工儀式在潘集區舉行,東辰集團煤系固廢綜合利用項目開工建設。隨著固廢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建設全面啟動,已簽約的10個項目將在今明兩年陸續開工,全部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將達50億元以上。
近年來,潘集區牢固樹立“支持項目建設就是促進潘集自身發展”的理念,堅持全程服務項目,全力保障項目建設環境,集聚要素資源支持重大項目建設,主動服務好煤電化氣產業發展,隨著各項短板加快補齊,為“煤電化氣”千億產業的闊步前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傳統產業吹響動能轉換“集結號”
新中國成立以來,潘集區從一個市郊純農業區,逐步發展成舉足輕重的資源大區、能源新區。如今已然成為淮南煤電化氣重點工程主戰場,全省綠色能源基地、新型煤化工基地。
緣礦而興,打造“資源大區”,是潘集區的特殊區情。多年來,潘集區為保障國家能源供給、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2018年3月,亞洲單體最大煉焦煤選煤廠——潘集選煤廠建成投產。全區生產礦井數4個,2019年原煤產量5563萬噸、洗精煤產量962.6萬噸、天然氣產量16175萬立方米。
從“單機甲中華”到“皖電東送”,潘集區為長三角地區電力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潘集境內燃煤火電裝機容量739萬千瓦,占全市51.5%,占全省七分之一以上,年發電量377.3億千瓦時。
按照“十四五”規劃,潘集區明確了打造綠色安全化工產業基地、風光火儲氫氣綠色能源基地、固廢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示范基地、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的產業定位,潘集區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第一抓手,堅持精心謀劃項目,“十四五”期間共謀劃重點項目190個,總投資1175.4億元。
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一個個項目快速推進,這背后,是潘集區歷屆領導班子包保項目建設,專班推進,定期調度;這背后,是潘集區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協力,舍小家顧大家,最大限度縮短項目建設周期,實現早日投產達產。
服務保障重點項目順利推進
進入新時代,潘集區綜合交通、沿淮岸線資源、園區平臺等優勢日益突出,在加快產業轉型、推動新舊動能轉化的過程中,潘集區全力服務保障煤電化新型能源基地建設,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
全市五大百億產業,其中兩個布局潘集;安徽省唯一的煤化工基地坐落潘集;國家級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落戶潘集。
從黑色煤炭,到白色顆粒,煤制170萬噸/年甲醇及轉化烯烴項目圓滿實現打通全流程目標,填補了安徽省大型聚烯烴工業企業的空白,極大保障了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為促進省市經濟轉型發展、優化中國石化產業結構作出積極貢獻。
從制約生態環境改善的廢棄物,到循環經濟香餑餑,從“黑色包袱”,到“綠色財富”,煤電固廢物綜合利用產業項目助力全市產業轉型升級。
2019年8月30日,中安煤化一體化項目產出合格聚乙烯產品。在此之前,項目的每一步推進都凝聚著潘集區付出的巨大努力。
潘集區多次召開煤化工園區拆遷調度會、協調會,堅持一線工作法,在施工現場、征遷現場及時解決征遷和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問題。完成中安項目灌區、廊道、安全防護區內拆遷工作。
完成中安聯合動力中心鍋爐點火涉及安全防護距離內居民拆遷工作,完成祁集鎮、古溝回族鄉543戶、13.7萬平方米征遷任務,保障了中安聯合煤化一體化項目打通全流程……
傾心竭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中安煤化一體化、潘集選煤廠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潘集電廠、嘉璽C4C5C9等項目建成投產,千億規模的“煤電化氣”全產業鏈加速打造,淮河能源控股集團煤業分公司落戶該區,國家級大宗固廢物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啟動建設……
近年來,潘集區圍繞轉型升級,耕植“沃土”,為煤電化氣產業服務,始終如一地堅持不懈——對潘集來說,一個項目就是一個新的增長點,一批項目就是一個新的增長極。
潘集區大力推進一線工作法,常態化開展重點項目調度,保障了C4C5C9綜合利用及苯乙烯(一期)項目快速推進,投資60億元的潘集電廠項目、循環經濟園6個子項目、精銳機械改擴建等項目開工建設。
為加強廠礦周邊環境整治,潘集區近年來總投資2000余萬元,整治項目17個。目前已完工項目14個;正在實施的項目3個。
為服務煤化工園區建設,潘集區落實搬遷群眾安置,濱河新村安置煤化工園區搬遷群眾1616戶,其中祁集鎮安置1384戶,平圩鎮安置232戶。
為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潘集區深入推進“四送一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將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投資環境優、綜合成本低、企業獲得感強作為衡量廣大干部推進工作的標準。
祁集鎮舉全鎮之力支持服務煤化工建設,做好服務、協調、保障等工作,2018年至2020年共完成安全防護區內560余戶約20萬平方米征地拆遷任務,保證了中安聯合煤化工項目和嘉璽項目順利開工運行。
結合“高質量發展,我們怎么干”大討論,潘集區正進一步抓實抓細項目工作,全力打造務實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誠信的法治環境、宜居宜業的人文環境,用好潘集的資源優勢、發展空間優勢,不斷加大“雙招雙引”力度,激勵干部在項目一線提升能力、擔當作為,奮力在“十四五”期間加快轉型發展,實現趕超跨越。(特約記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