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已成綠,汗水潤馨泥。雀鳥鳴晨曲,席草清風習”。雨過初霽,晨曦映照下的村莊格外靜謐。
漫步田野,壽縣板橋鎮鄒祠村隨處可見勤勞的村民,有的揮汗如雨正在收割席草,有的在對剛剛收割的席草進行晾曬,鋪成扇形的席草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板橋鎮是全國四大席草基地之一。鄒祠村位于安豐塘畔,這里家家戶戶都有種植席草的習慣。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產業是發展的根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駐村工作隊,因地制宜,幫助幫扶村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積極推行“四帶一自”產業幫扶模式,培育壯大村級主導產業,精準施策,持續加大席草產業培育力度,將席草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特色席草上做文章,鼓勵脫貧戶增收,并積極落實特色產業發展獎補項目。
天剛放亮,記者在鄒祠村文化廣場,見到正在晾曬席草的雙套村民組汪傳芳,于是和她交談了起來。她告訴記者,她自家有兩畝多地,又流轉了土地10畝,用來種植席草。種植席草雖然很辛苦,但經濟附加值高,十二三畝席草能增加收入5萬元。汪傳芳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邊用毛巾擦著汗,一邊開心地說:“國家提出了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鄒祠村的村民,我們也要為強村富民增添力量”。
在鄒祠村油坊村民組,記者見到了正在收割席草的脫貧致富領頭人王懷民。今年他家種植席草5畝,還養殖了皖西白鵝、雞、鴨300多只,獲取了特色產業發展獎補4000元。僅發展特色種養業,預計他的家庭收入就增加了8萬元。自從發展特色產業,王懷民起早貪黑,勤奮耕耘,雖然人瘦了,臉也曬黑了,但他的笑容卻掛滿了臉龐。望著特色產業給這個家庭帶來的收獲,王懷民逢人便說:“如今黨的富民政策好,這日子越來越紅火啊”。
“大雁高飛靠頭雁”。發展特色產業,發揮“領頭雁”的引領效應,才能譜寫鄉村振興動人篇章。鄒祠村脫貧群眾張士忠,靠種植加工席草,走出了脫貧致富的一片廣闊天地,成為脫貧致富的領頭雁。張士忠今年栽了6畝席草,獲取特色產業發展獎補3000元。幾年前,張士忠獲得金融信貸5萬元,購置了5臺席草編制機器設備進行生產,他還帶動群眾訂單收購席草。并因地制宜,自建300多平方米倉庫,對收購來的席草進行篩選晾曬,然后加工編制成草席銷往浙江、江蘇等地,實現了年收入十幾萬元的效益,在當地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席草種植、加工、編制專業戶。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駐村工作隊緊密結合當地資源和群眾種植席草的習慣,因地制宜發展席草產業,激發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讓鄉村振興更有力,更出彩。如今,在特色產業的帶動下,一幅幅生態美、產業旺、人民富的美好畫卷,正在安豐塘畔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徐徐展開。(通訊員 李峰 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