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發改委多措并舉辦好行蓄洪區和采煤沉陷區居民搬遷實事
“搬入桂花苑后,再也不用擔心汛期安全了,這里環境美、條件好,俺們心里樂開了花。”在董峰湖行蓄洪區住了20多年的詹秀芝一家今年喜氣洋洋遷入集中安置小區,收獲了穩穩的幸福。
行蓄洪區和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工作是我市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全市“高質量發展,我們怎么干”大討論活動開展以來,市發改委將大討論活動和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扎實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強化資源保障、政策保障、措施保障,創新安置方式、建設方式、推進方式,加快推進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和采煤沉陷區村莊搬遷工作,確保群眾搬得出、建得好、住得安,提升搬遷戶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7月底,我市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已完成投資31.8億元,34個安置點新建居民樓主體工程全部完工,進入小區配套設施建設。其中,14個安置點的2918戶住房,已具備入住條件,已有部分群眾喜遷新居。采煤沉陷區村莊搬遷工作推進有力,目前已累計避險搬遷群眾6.2萬戶、17.4萬人,形成了鳳臺縣鳳凰湖、潘集區潘東新城等可容納萬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區6個。
推進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聚焦淮河行蓄洪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保障群眾居住安全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淮河干流淮南市行政區劃內有壽西湖等行蓄洪區6處,總面積1011平方公里,涉及壽縣、毛集實驗區、謝家集區、潘集區33.54萬人,其中設計蓄洪線以下低洼地人口和莊臺超容量居住的不安全人口22.78萬人需安置。
堅決把好事做好,真正惠及民生。市發改委提高站位、扛起責任、強化擔當,制定工作方案,通過直接建房外遷、在行蓄洪區內新建莊臺和保莊圩、加固已有保莊圩以及貨幣化等安置方式,精準到人、精準到鄉鎮、精準到搬遷地點、精準到時間節點,切實保障安全建設優質、按時完成。
隨后,細化遷建方案,積極籌措資金,落實包保責任,強化工作調度,完善人口信息,實施動態監測,市發改委采取一系列強有力的工作舉措保證了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工作扎實有序推進。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市蓄洪線以下低洼地首批18375戶64554人,將從淮河行蓄洪區低洼地遷入嶄新的移民安置小區,住房安全得到根本性保障。
采煤沉陷區村莊搬遷也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我市堅持“維護群眾利益,支持企業發展,堅持依法辦事,確保社會穩定”的原則,提出了“集中式搬遷、發展式安置、開發式治理”的工作思路,不斷完善政策,建立健全機制,全力推進。
豐富安置模式。結合鄉村振興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和小城鎮集中安置等工作,創新“毗鄰礦區大門、拓展鄉村集鎮、依托政務中心、再建安置新城”搬遷安置方式;探索推廣“貨幣化補償”新模式,滿足群眾多元化住房需求,縮短搬遷安置周期。
加大資金保障。為彌補村莊搬遷建設資金不足,省、市先后制定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規定,省、市財政累計投入村莊搬遷補助資金近12億元。
強化督促調度。進一步明確采煤企業治理主體責任,縣區、鄉鎮、村三級屬地管理責任,市相關部門行業監管責任,調整充實市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強化統籌調度,采煤沉陷區村莊搬遷安置按照預定目標順利推進。(記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