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是造福于民、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大家都希望生活在整潔、健康、文明的環境之中,但你可曾想過,健康文明的城市環境除了綠化、衛生、秩序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語言文明。 多年前,在車站碼頭、交通樞紐以及銀行賓館、機關單位等公共服務窗口大力提倡使用“謝謝、請、歡迎再來”等禮貌用語、文明用語,給城市文明建設帶來了很大推動。可是,近年來,“文明用語伴我行”活動在少數地方出現“審美疲勞”,大有“走回頭路”趨勢。“惡語相向”不在少數,出口成“臟”見怪不怪,“口吐芬芳”不絕于耳。相對于亂搭亂蓋、隨地亂丟等不文明現象而言,語言粗俗、污穢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不文明。但它比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文明更重要。創城的當下,舉手投足的細節最直觀也最關系要害。文明不文明有時候就在一念之差,如果那些不文明的行為受到了約束。久而久之,文明就自然而然地邁進了一大步。(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