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立結合中解放思想,在知行合一中擔當作為,在比學趕超中爭先進位。“高質量發展,我們怎么干”大討論活動開展以來,市發改委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動力,以領導干部為重點,扎實開展大學習、大調研、大討論,聚焦擴大有效投資、加快項目建設、融入區域發展、辦好民生實事等重點工作持續發力、攻堅克難,以實實在在的學習成果助力淮南高質量轉型發展。
項目建設提速,集聚高質量發展強勁動能
項目建設激活力,乘勢揚帆起新程。1-7月份,全市318個億元以上在建省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46.04億元,投資完成率居全省第3位;環保新材料產業園等86個項目開工建設,開工率居全省第8位;嘉璽20萬噸/年聚苯乙烯等34個項目竣工投用,竣工率居全省第4位。
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希望。市發改委強化調度推進項目,認真落實“四督四保”“三個走”“層級調度”等項目推進機制,對煤系固廢園區、老舊小區改造等30個重點項目開展專題調度。常態化開展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今年以來舉行8次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累計開工項目161個,總投資575.4億元。
市發改委緊盯國家宏觀政策、投資趨向和市場需求,圍繞新能源、大數據、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生態環保、鄉村振興等領域,動態謀劃儲備重大項目1500個,總投資超1萬億元,為項目建設“蓄勢儲能”。今年出臺實施“管行業必須管投資”工作方案,目前各行業主管部門均已建立項目庫,項目共646個,總投資4165.89億元。
對外合作提質,搶抓重大戰略機遇借梯登高
敏銳捕捉淮南處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合肥都市圈等重大戰略平臺集中疊加區的區域優勢,市發改委搶抓機遇,積極融入區域發展。
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化與上海閔行交流合作,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縣兩級合作全覆蓋。謀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項目100余個,總投資2800億元。淮南淮河航運樞紐等5個項目列入省長三角年度重點項目計劃。
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建設。簽訂《淮南—合肥共建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合作區框架協議》,與合肥市共同印發《合淮產業走廊2021年重點項目和合作事項計劃》,重點推動合新六城際鐵路、S1線等14項重點合作事項落地見效。
積極融入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出臺《淮南市貫徹落實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行動計劃》及績效評價考核辦法,制發我市落實國家促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和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分工方案等具體舉措。加快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和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建設,上半年全市省級及以上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1%,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較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
營商環境提標,政務誠信評估全省排名第二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市發改委對標上級要求、對照社會期盼、對比一流標準,增強服務意識,加快信用體系建設,以政務誠信引領社會誠信。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事項流程,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政府投資項目建議書審批時限壓縮到2個工作日、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時限壓縮到4個工作日。
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嚴格落實國家、省降低一般工商業兩部制電價政策,1-7月,共有781家企業享受優惠電價,共減輕企業用電負擔1.4億元。積極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采取多種形式參與電力直接交易,1-7月份,共有563戶企業參與直接交易,減輕企業用電支出3189萬元。落實用氣大戶優惠價格政策,1-7月份,共降低用氣大戶用氣成本1348萬元。
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信用信息歸集,截至7月末動態歸集、更新信用信息約1142.04萬條、“雙公示”信息約90.5萬條,總合規率、及時率均達100%。建立健全貫穿于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信用監管體系。信用優化營商環境(政務誠信)評估全省排名第2位。
為民辦事提效,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大力實施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李一礦、李二礦采煤沉陷區土地治理修復項目、西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一期)開工建設,36個礦區周邊環境整治項目已完工31個。創新實施“毗鄰礦區大門、拓展鄉村集鎮、依托政務中心、再建安置新城”搬遷安置“淮南模式”,探索推廣“貨幣化補償”新路徑,累計簽訂貨幣化安置協議4942戶,發放安置資金6.8億元。
加快行蓄洪區安全建設。截至目前,我市行蓄洪區安全建設已完成投資31.8億元,34個安置點新建居民樓主體工程全部完工,其中14個安置點的2918戶住房已具備入住條件,到今年底,全市將有6.4萬群眾從淮河行蓄洪區低洼地遷入嶄新的移民安置小區。
加強價格服務管理。市發改委對500多種商品和服務價格開展常態化監測。完成1000噸的凍豬肉收儲量任務,并在重要節點以低于市場價10%的價格水平向市場投放。積極發揮平價商店作用,將平價菜的優惠幅度從15%以上提高到25%以上,今年以來已組織開展平價商店讓利惠民活動61天,有效保障了市場物價穩定。(記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