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綜述
從試點摸索到全面推開及至現在的日趨完善,我市農業保險工作從2008年啟動以來,經歷13年曲線上升,未雨綢繆,為全市農業生產、農民增收保駕護航的初衷日益凸顯。目前,全市開展的農業保險已經從最初的“能繁母豬”一項,覆蓋至包括水稻、小麥、奶牛、育肥豬等二十幾個品種。截至2020年末各級財政共投入財政補貼資金8.74億元,累計賠付達8.8億元,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金近207.73億元。事實證明,我市農業保險的高質量發展,為我市農業分散風險,保證農民收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強化組織建設,實現聯動保障
啟動農業保險工作伊始,市政府就成立農業保險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成員單位各司其職,統一協調落實全市農業保險工作,推動保險經辦機構市場化運作。全市72個鄉鎮、街道設立了三農保險服務站,870個行政村全部設立三農保險服務點,協保員達到1283余人,形成“網絡連成片、服務面對面”的保險服務基本平臺,建成覆蓋全市的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實現投保便捷、賠付高效、農民叫好的農業保險服務運營良性循環。
市場化運作,提升保險服務質量
在選擇保險機構的關鍵問題上,我市著力開拓創新,通過市場化運作,構建良性競爭格局,通過公開公平競爭引導經辦機構加大投入,切實提高保險服務水平與質量。繼2017年通過招投標確定兩家保險經辦機構承辦農業保險工作,2020年我市又探索農業保險共保模式,將2020年以來我市新增的中央政策性育肥豬保險進行共保模式試點,共同承保2020年6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育肥豬保險,共保體成員發揮各自優勢,有效控制風險。2020年我市遭受特大洪澇災害的關鍵時期,共保體成員積極行動,實現大災風險分散,農戶利益得到及時保障。2021年按照市場規則遴選政策性農業保險經辦機構,我市具有經辦資格的保險機構組成3家聯合體,分別獲得2021年至2023年種植業及林業、養殖業、地方特色農產品保險承保資格。我市保險市場布局得以進一步優化,保險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農業保險經營行為進一步規范,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提高,農業保險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積極主動作為,切實維護農戶利益
投保的農戶最關心的是一旦發生農業災害,能否及時高效賠付?為此,我市積極關注和應對農業自然災害情況,堅持月度督導制度,及時下發有關防汛救災期間農業保險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指導全市災害期的農業保險工作。2020年特大洪澇災害期間,我市第一時間部署經辦機構啟動災害應急預案,開通綠色通道,及時查勘定損,啟動預賠機制。僅秋季作物向受災農戶支付賠付款1.61億元,得到了受災農戶的一致點贊。
發揮助推作用,著力鞏固脫貧攻堅
我市把積極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與加強農業保險扶貧信息統計同步進行,要求鄉鎮、村在承保清冊及理賠清冊中增加欄目,單獨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進行標注,關注貧困群體,減輕貧困農戶負擔。2018年,潘集區通過政府專項扶貧資金承擔全區3980戶次貧困戶投保的2.03萬畝大宗農作物種植保險自交保費,為投保的貧困戶開通綠色通道,快速理賠,幫助貧困戶災后迅速恢復再生產。我市開發了新型農業保險扶貧產品,與已開展的農業保險產品進行整合,為貧困地區、貧困戶提供風險保障。在貧困戶很難通過自身實現產業脫貧的現實下,借助合作社等第三方力量,如將貧困戶飼養的生豬集中到規模養殖場進行養殖,市財政以獎代補,養殖收益歸貧困戶,損失按規定賠付,保證農戶基本利益。今年以來,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化解返貧風險,今年,在我市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的縣區開展“防貧保”綜合保險試點工作,實現保險政策工具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有機結合,防范化解脫貧人口和農村低收入人口返貧致貧風險,惠及全市脫貧戶和監測幫扶對象17.5萬人。
狠抓特色保險,促進農民增收
為降低我市從事地方特色農業農戶面對可能來臨的自然災害的風險,市財政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對符合農業產業政策導向、農戶投保意愿強烈的優勢特色農產品、大棚蔬菜、經果林等種植業類保費補貼從2021年起由50%提高至60%以獎代補,畜禽、水產等養殖業類保費補貼由20%提高至30%以獎代補。截至2020年末,全市大棚蔬菜、淡水養殖等12項特色農產品保險保費收入9611萬元,財政補貼資金7416萬元,累計賠付達1.14億元,為農戶提供風險保障金19.36億元,特色農產品保險補貼政策的提高,使更多的農戶享受到了農業保險政策的紅利。(記者 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