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僅僅幾百米,新建的小區路平、水暢、燈亮、景綠,而老舊小區則成為了城市的傷疤,能擁有一條每天進進出出敞亮、平整的小巷是老城區很多小街小巷居民的愿望。在開展為民辦實事的過程中,潘集區想方設法籌措資金,對老舊小區小巷進行“微改造”,著力解決居民進出難題,盡心營造宜居環境,使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真正惠及民生,全力提升老舊小區居民幸福生活指數。
改造改的是環境的提升
“晴天坑坑洼洼,雨天泥濘不堪,白天陰暗,夜晚漆黑,幾十年來進進出出都是折磨。現在進進出出看到的是平整的路面,漂亮的文化墻,不但走路舒服多了,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心情也高興啊!”家住田集街道蘆范社區的楊師傅,拉著放學歸來的孫子高興地說,平坦、整潔的小巷讓他倍感舒適和愉悅。
潘集區是一座建立在煤炭上的城市,由于歷史原因,城區小街小巷基礎設施不完備,臟、亂、差問題嚴重,既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不便,又影響了城市的形象,制約了城市的發展。新一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開展以來,區委區政府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從改善城市環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做起,把小街小巷綜合改造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大力推動和實施,在一點一滴的“微改造”中實現背街小巷蝶變,徹底解決群眾出行困難、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修路修的是居民的素養
看到自家門前平整的瀝青路面,小巷里亂堆亂放被清理干凈,路燈也亮起來,居民陳大媽再也不為出門煩惱了。“門口這條巷子的臟亂過去是出了名的,住了20年心煩了20年,下雨天,積水能漫到家門口,天晴了,坑坑洼洼的積水能讓你鞋子、褲子濺得臟兮兮。以前這條巷子路也斷斷續續修過,總不見大效果,但這次小巷整治,我們真的得了大實惠,不但燈亮了,路平了,就連排水問題都解決了,孩子想讓我搬走我也不想搬了”。陳大媽說,巷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己和老鄰居們也變得講衛生了。“過去垃圾在小巷里亂倒,現在人們都自覺地把垃圾倒在垃圾堆放點,等著環衛工人來集中清理走,自己門前還自覺地掃一掃,看到零星垃圾也都會主動撿起放垃圾箱。”
在潘集區,不少破損、老舊小巷,都通過“微改造”變得通暢、敞亮、富有文化氣息。白云巷,經過路面拓寬、線纜整治、綠化美化,群眾出行幸福感極大提高;民政巷、藍天巷集中整治后,路面寬闊,擁軍愛民立面彩繪彰顯了一幅徽派寫意,育人之際也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
提升提的是城市的文明
走進蘆范社區黃金海岸一巷治理現場,施工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亂搭亂建拆除已完成,路面正待鋪設瀝青,立面粉刷、噴繪交錯進行,廢舊纜線同時清除,排水系統正在修建……
為了扮靚背街小巷,提升城市文明,潘集區從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路不平、水不通、燈不明”等問題,啟動了黃山北路、黃河路等周邊12條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讓創建“街區為民、背街便民、服務安民”,切實解決群眾現實生活中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達到提升城市文明的創建目標。
為了把這項民生改造工程辦好、辦實,區創城工作指揮部組織工作人員,在每個小街小巷進場施工前對建設內容和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全面、徹底的梳理和摸底,做到心中有數;并且主動上門入戶,對居民宣傳小街小巷改造的意義,積極引導市民理解、關心、配合、支持小街小巷改造,為工程的實施營造良好的氛圍。為確保有限的資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街道、住建、供電等部門在小街小巷改造過程中廣集民意,并一一實地勘察,按照輕重緩急、循序推進、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在充分考慮民情民意的前提下,最終確定小街小巷需要改造的數量,以及維修改造具體方案,包括路面修整、排水改造、綠化補植、新建路燈、立面美化等。改造完成后,實現“路面平、排水暢、路燈亮、設施齊、環境好”的目標。
目前,潘集區12條背街小巷的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正在加緊進行。其中,白云社區巷、民政巷、秦莊巷已完成提升改造,其余背街小巷正按創建標準進行改造。(記者 賈靜 通訊員 蘇正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