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前往大通區孔店鄉河沿村采訪,一座座草莓大棚遍地開花,涌動著鄉村產業振興的力量。大棚內,暖意濃濃,草莓生機盎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近年來,河沿村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積極引導村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草莓等特色種植經濟,特色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靚麗名片。“除灘涂地外,河沿村可用耕地約2800畝,目前草莓種植面積超過1200畝,有效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河沿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性工程。近年來,大通區把農田水利建設與助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建設特色產業園區、種養循環利用等相結合,高質高效推進農田水利建設,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鄉村振興增活力、添動力。
堅持“三結合”,全域規劃、定點實施。大通區堅持長期規劃與分步實施相結合,編制了《2018-2022年大通區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專項規劃》《大通區“十四五”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等,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原則,分年度逐步實施,逐步解決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灌溉問題。堅持農田建設與美麗鄉村相結合,將農田水利建設納入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規劃中,開展實用型高標準農田建設,避免重復謀劃。堅持項目效益與設計方案相結合,深入鄉(鎮)村與群眾對話,了解農田灌溉及生產迫切需求,完善設計方案,確保符合實際。
堅持“三把關”,精心組織、加快建設。該區壓實相關部門及單位建設監管、實施主體責任,著重把好“三關”。嚴把招標關,嚴格按照政府項目招投標程序確定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嚴把質量關,實行“兩跟蹤”與“一驗收控制”,保證工程質量的關鍵點安全。嚴把驗收關,實行施工單位自檢、監理單位組織復檢、鄉鎮初驗、區復驗制度。嚴格實行區級報賬制,按合同規定根據施工進度、質量考核、審計結果撥付項目資金。“十三五”期間,全區累計完成水利工程建設投入1.05億元,完成5.05萬畝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全區農村自來水全覆蓋。
堅持“三促進”,建強園區、提升質效。該區以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推進土地流轉、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生產效益,促進農業穩產增產,保障糧食安全。促進土地流轉,在項目區采取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等措施,耕地質量等級提升,土地流轉面積60910畝。促進了農機應用,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暢通了農機入田通道,建成區糧食生產機械化率有所提高。近年來,該區農機采購數量逐年增多,申請農機補貼金額不斷提升,目前已預登記55人次,補貼資金預計需求110萬元。
堅持“三舉措”,集聚要素、壓茬推進。該區完善機制、理順體制,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政策保障體系,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建立項目建設推進機制,成立大通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小組,項目所在鄉鎮村相應成立工程建設協調小組,建立了區、鄉(鎮)、村三級監管體系。完善財政投入機制,超前謀劃,通過申請非標專項債項目,解決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及高標準農田建設區級配套資金。嚴格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區級財政報賬制要求,專賬管理,專款專用,確保資金使用安全。健全建后管護機制,建立“工程產權所有者籌集為主、政府績效考核進行獎補為輔”的管護機制,積極探索財政資金購買公共服務的做法,在確保工程安全、公益屬性和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競爭參與公益性農田水利工程的管護。
重整田疇織錦繡,鄉村振興增活力。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澇能排、旱能灌,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加快,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夯實了基礎。(記者 朱慶磊 通訊員 潘雪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