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區統籌推動“四化同步”,釋放發展的“乘數效應”——四化“并聯式”發展 蘊勢啟航新征程
全省推動皖北地區高質量發展大會指出,要統籌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積極探索“并聯式”發展、突破式躍升的有效路徑,強動能、促一體、同富裕。
推動“四化同步”,需要謀定而后動。大通區委、區政府認真分析自身的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明晰了推進“四化同步”的發展思路及實施路徑,有效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四化同步’的要義,就是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引領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反哺工業化、牽動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為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賦能。”大通區委主要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該區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推進“四化同步”,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走好四化“并聯式”發展道路,釋放發展的“乘數效應”,構筑高質量發展的后發優勢。
鍛造新型工業化“發動機”,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根基”。該區推進“產業興區”工程,大力培植和引進要素資源,采取盤活土地、招商引資、謀劃重大項目、引入金融合作伙伴等辦法,逐步形成與新型城鎮發展相互匹配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骨干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實施“工業倍增”計劃,全面啟動3平方公里新的現代裝備制造產業園規劃建設,加快推動唐興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建筑材料產業園、昆山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步伐,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力爭2021—2022年兩年開工建設工業項目31個,總投資45億元,培育擬升規工業企業25家。
用好信息化“科技羽翼”,為高質量發展賦能。該區積極推進信息化應用水平現代化,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實施“兩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運用先進數字化裝備、工業軟件和行業綜合解決方案改造傳統設施、裝備和生產工藝,促進傳統制造向“現代智造”轉型升級。推進信息化與城鎮化協同發展,實施智慧城市示范工程,提升城鎮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整合政府公共服務資源,建設城市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廣覆蓋、易使用、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務應用體系。加快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廣泛融合,加強農業生產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構建以特色農產品交易為核心的農業電子商務服務體系,發展城鄉一體的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經營業態。
走好城鎮化“必由之路”,打造功能更加完善的東部智慧新城。該區積極推進城市建設現代化,推動路網建設融合,著力打通城市主次干道的各類斷點、阻點,暢通城市“微循環”;推動高新區路網向東延伸至九龍大道和206國道,推動中興路向北延伸至淮河堤頂路,努力實現與田家庵區、經開區、高新區一體建設、融合發展。加強特色鄉鎮開發建設,做足大通“兩山兩水”文章,加快啟動10.2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鎮建設,盡快完成9.3平方公里的沿舜耕山濕地生態公園項目建設,打造富有城市記憶的街區社區。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推進瀚城、金城華府等房地產項目建設,推動林場路周邊地塊、田大南路周邊地塊、胡圩棚戶區等改造,提升城鎮形象和品位,力爭到2025年城鎮化率達到75%以上。
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支撐”,打造城鄉一體化的美麗鄉村。該區堅定不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高科技農業,打造“一村一品”發展格局,逐步構建產業聯盟;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電商經濟,強化農業信息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培育智慧農業、數字農業、高效設施農業產業成長。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推進農業統一生產托管經營試點,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實施“三大革命”“三大行動”,做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實施農田水利設施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落地,加快建設美麗鄉村。
“推動‘四化同步’,核心在于‘四化’聯動,關鍵在于重大項目支撐。”大通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告訴記者,該區結合長三角一體化、淮河生態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促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24條”政策等機遇,謀劃重點項目78個,總投資約511億元。同時,聚焦推進服務業現代化,規劃建設沿淮河生態物流經濟帶、環高塘湖生態旅游農業經濟帶、環上窯山舜耕山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皖北鋼材加工交易大市場、淮南東部電子商務物流產業園,盡快形成“三足鼎立”(洛河作業區、上窯珍珠碼頭、淮南快遞物流園)、多點發力、全市一流、輻射華東的物流集散中心,著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示范區、現代裝備制造產業轉移示范區、鄉村振興及生態宜居康養旅游示范區、現代商貿物流示范區。(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