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突出服務群眾、改善民生工作導向——創城惠民,讓生活更加美好
以前,王女士每次前往田家庵區朝陽菜市場買菜,都會為去哪兒停車而心煩。最近,她發現附近道路一側新施劃了“綠色停車位”,臨時停車變得很方便。
停車難是個民生問題。今年以來,我市強化停車管理,新施劃“綠色停車位”55處983個,并設置“夜間停車位”5處480個,可日周轉車輛4.71萬輛次,有效緩解了群眾臨時停車難問題,得到群眾的點贊。
臨時停車位,彰顯創城為民的工作導向。“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必須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的理念,把‘創城’變成解決問題、服務群眾、改善民生的過程,這既是順應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民心’,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求,把創城作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試金石”,抓細抓實交通秩序、道路破損、架空線纜、出店占道經營、菜市場、店牌店招整治和全面宣傳、門前三包、餐飲油煙整治“6+3”重點工作,通過文明城市創建給群眾帶來實打實的獲得感、幸福感。
整治背街小巷,凈化城市的“里子”
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大通區大通街道遠望社區三小家屬區巷道,以前硬件設施基礎差,尤其是樓體內外電線“蜘蛛網”一度讓人觸目驚心,隨著創城的推進,環境在悄然改變。近日,記者來這里,看見幾位老人正在新修的路邊下象棋,怡然自得;原先斑駁的外墻換上了“新裝”,車輛擺放井然有序,地面硬化、環境綠化、路燈亮化。“黨委、政府為我們安裝了不銹鋼公共晾衣架,疏通了下水道,新建了電動車充電樁,把‘飛線’充電問題徹底整治好了。”居民張桂蘭告訴記者,這次背街小巷綜合整治充分尊重民意,突出路平、燈明、水暢,把實事做到了群眾心坎上。
背街小巷、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更新,是打造宜居文明環境最難啃的“硬骨頭”。今年以來,我市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及雨污分流改造項目,對105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對294個老舊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同時,推進架空線纜整治由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老舊小區延伸,潘集區黃河路菜市場、八公山區緯六路、淮南高新區三和鎮等部分區域的線纜已完成捆扎,小劉莊開始剪除雜亂線纜。實施沿街立面“整容工程”,集中拆除一批破損戶外廣告和私搭亂建,清理“牛皮癬”小廣告,修繕殘破外立面。提升環衛保潔精細化水平,推進背街小巷、老舊小區等重點區域周邊環境衛生治理,進一步消除衛生死角。
改造提升菜市場,打造家門口的“菜籃子”
淮南高新區環境好、居住舒適,不足的是缺少大型農貿市場,市民買菜還要往山北跑,居民都期盼著家門口能早日建起干凈整潔的菜市場。市民的愿望今年得以實現,山南鄰里中心、御香山菜市場相繼開門迎客,寬敞明亮、分區合理、設施智能快捷的新市場,受到周邊居民的交口稱贊。
田家庵區洞山街道軍民社區原本沒有標準化菜市場,今年田家庵區將南山村菜市場建設擺上日程。日前,南山村菜市場正式投入使用,菜市場面積約2000平方米,設置各類攤位130余個,營業時間從早6時到晚8時。嶄新的菜市場,舒心的購物體驗,市民樂得合不攏嘴。“這個菜市場離我家近,品種多、種類全,而且整潔有序、環境很好,購物體驗也好。”居民吳先生說。
小菜場,大民生。今年,我市印發了《淮南市城區菜市場文明創建三年工作方案(2021-2023年)》,按照“屬地管理、行業指導、強化督查、協同配合”原則,以標準化菜市場建設為重點,計劃通過三年時間完成64個城區菜市場改造提升。2021年,計劃建設改造21個菜市場,目前高新區鄰里中心、御香山菜市場,田家庵區南嶺新村、幸福雅園、南山村菜市場,謝家集熙園菜市場等先后建成投用,干凈、衛生、整潔、舒適的環境,為市民打造了幸福感滿滿的“菜籃子”。
建設生態公園,讓城市更加生態宜居
每天清晨,家住田家庵區淮河新城小區的董女士,都會選擇到淮河公園晨練。“以前,這里是一片低洼荒野地。為打造宜居環境,市委、市政府將這里打造成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生態公園,受到了眾多居民的青睞,這里成了大家鍛煉休閑的好去處!”董女士說,一座生態公園化作“幸福密碼”,因為它提升的不僅僅是環境,還有群眾的幸福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我市統籌規劃生態公園、街頭游園建設,讓城市更生態宜居。
大通區屬于老城區,居民休閑健身場所相對缺乏。今年,區委、區政府投入資金300余萬元,在中心城區建設了音樂公園、環鐵路游園、瀚城街邊帶狀游園、田大路帶狀綠地4個街頭游園,較好地滿足了群眾日常休閑健身需求。
在淮南高新區,建成了中央公園、周集壩公園等公園,人民公園下沉廣場經梳妝打扮,成為集商業、娛樂、休閑為一體惠民項目。在田家庵區,市委、市政府的原址被改造為城市生態公園。無論白天,還是夜晚,總是人流如織,成為市民日常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生態公園、街頭游園建設,既拓展了市民活動空間,也提升了城市的品質。市民說,生活在淮南城區,“出門見綠地、開門見公園”正在逐漸變成現實!(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