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大事,咱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退出草坪種植,盡快恢復糧食生產。相信憑著勤勞,科學種糧一樣可以實現持續發展。”作為曾經的草坪種植戶,壽縣澗溝鎮的李學成如今已經把蔬菜、大豆等經濟作物確定為他今后的產業方向。
據了解,壽縣澗溝鎮曾經共種植草坪31000多畝,約占全縣種植面積的二分之一。近年來,因城市綠化和道路養護等需求旺盛,草坪價格一路走高,極大激發了當地群眾種草積極性。2020年9月和11月,國務院辦公廳先后下發《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和《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為了局部利益服從大局利益,我市出臺措施,要求2021年12月底前,把當前種植的草皮全部消化掉,恢復糧食種植。當地積極引導種草戶進行產業調整,推廣蔬菜、大豆等經濟作物。
糧食安全事關民生根本。耕地是農民賴以生活和生存的基礎。然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耕地保護面臨的壓力更顯突出。如何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面對這道難題,我市積極探索,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嚴守耕地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保護好有限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耕地資源,用心守護百姓“飯碗田”。
為確保完成耕地保有量任務,嚴格耕地保護,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我市逐級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將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補充耕地落實占補平衡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耕地保護目標考核重要內容,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和糧食安全縣長(區長)責任制考核?己私Y果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糧食安全縣(區)長責任制考核、領導干部問責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依據!皺M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耕地大保護格局在我市逐步構建完善。
為堅守永久基本農田紅線,我市還劃定了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12.74萬畝,對本市范圍內穩定利用耕地進行全面核實,將現狀永久基本農田中的非耕地、不穩定利用耕地等實事求是調出并補足。同時,嚴格控制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對商合杭高鐵、引江濟淮等國家重點項目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配合省廳處室嚴格踏勘、論證,按照“數量不減、質量不降、布局穩定”要求予以補劃。在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耕作層不破壞的前提下,對永久基本農田上農業生產活動有序規范引導。此外,我市還積極新增補充耕地,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多舉措、多渠道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和跨縣區指標調劑,實施耕地“提質改造”,滿足建設用地報批占補平衡的需求。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為我市的糧食安全筑起了堅實的保護屏障。
走進大通區孔店鄉河沿村,記者發現,曾經占用旱地與內陸灘涂而建的一棟檢驗檢疫用房已被拆除,重新復耕到位。針對不符合設施農用地管理的違規現象,當地政府強化監測監管,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在全國農村土地托管和農業全程化社會服務示范村鳳臺縣楊村鎮店集村,按照“農戶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服務自選”的原則,由合作社為農戶提供從種到管、從技術服務到物資供應,即“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保姆式”服務,不僅解決了村民種地難、收入低的問題,同時也守住了耕地紅線,實現了全村5000畝耕地零拋荒、零流失、零損壞。店集村黨支部書記朱振標向記者介紹,村里目前嚴禁稻田種藕、稻田養蝦養魚等有損耕地的種植行為,引導村民保護好耕地,發展好一麥一稻主產業。村里曾經有外出返鄉創業村民承包50多畝良田養殖螞蟥,對耕地損壞很大。村里及時叫停,并將其所承包的耕地進行了修復和復墾。
雖有數斗玉,不如一盤粟。保護耕地,守好沃土良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目前,我市實有耕地面積516.83萬畝。堅守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建設好、管理好高標準農田,就是抓住了糧食安全的根本。(記者 賈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