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張李鄉全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綠樹掩映金沙灘,康養福地淠河灣”。雖然已經進入冬季,記者走進淠河岸邊的張李鄉采訪時,依然能聞到清新的空氣,看到整潔的村莊,感受到這里呈現出獨有的魅力。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多年來,張李鄉深耕產業發展,以“9+1”產業為主干,整體謀劃農業產業體系,著眼推進產業鏈、價值鏈建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一產強、二產優、三產活,農業生產全環節升級,加快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格局,昔日的“水袋子、老災窩”,變成了今天的“淠河灣生態福地”。
實現一方群眾的脫貧致富
張李鄉通過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出臺了產業發展導則、特色種養業補貼等辦法,特別是在“9+1”的帶動下,各產業項目立足張李鄉特色資源,做大做強,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張李鄉黨委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艾草產業為例,該項目采取土地人股分紅的方式,流轉了13戶土地,每畝年租金700元,村服務費每畝50元。合作社提供40個就業崗位,安排21位有勞動能力者就業,每戶每年獲得工資性收入1.2萬元以上。該負責人高興地說:“現在采取‘公司+農戶+訂單’的方式,帶動50戶村民自身發展艾草種植100多畝,年畝均收2000元以上,村民們的致富之路真的越走越寬了。”
厚植一個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
在張李鄉采訪時,記者聽到最多的是群眾對環境變化的由衷贊嘆,言語中透露出的是對黨和政府的感恩,對用雙手編織美好明天的自信。該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群眾把現如今的生活,形象地總結為四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層組織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干部作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產業上看,2016年以來,投入財政扶貧專項資金5501.984萬元,支持3245戶次貧困戶自身發展產業,建設村集體領辦企業和大戶帶動項目79個,帶動1953戶5646人實現產業增收。在設施蔬菜、瓜蔞艾草、溫室鮮花、苗木瓜果、生豬養殖、羽絨加工、木材加工、食品制造等產業項目上發展迅猛,成效顯著,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帶動一批有志之士回鄉創業就業
據不完全統計,這幾年,張李鄉回流人員達12000余人。這里面有回鄉創業的企業家,但更多的是回來就業的普通群眾。餃歡天食品有限公司的入駐,給張李鄉的留守婦女提供了就業機會。全日制合同工,鐘點工、小時工、計件工等靈活多樣就業方式,讓留守婦女“帶好孩子種好田,一天能掙二百元”,現在,在張李餃子廠的員工人均一、二百元的日工資,解決了留守婦女就業難的問題。油坊村的吉米娜有兩個孩子,她告訴記者,為了掙錢,她一度在上海務工,母子分離多年。現如今,她一邊在“餃歡天”工作,一邊照顧家庭:“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再是留守兒童,我回到了家鄉,來到了‘餃歡天’工作,心里別提多開心了。”現如今,吉米娜的日收入在200元以上,不比在上海差。
脫貧攻堅以來,為了鏟除這根深蒂固的貧困,張李鄉的干部群眾,頂住壓力,砥礪前行,結合當地實際,摸索出一條條適合當地發展的脫貧道路,建立起一個個依托當地資源的產業。現在,鄉村振興的步伐更加堅定,通過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和實施“9+1”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記者 周瑩瑩 通訊員 熊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