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檢察機關創新履職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在全省先行先試,辦理了全省首個企業合規案件,成立了全省首個企業合規第三方監管委員會;
搭建“八樓會客廳”理論研究平臺,打造淮南檢察理論研究特色品牌,檢察理論研究工作連續多年穩居全省前列;
因地制宜培育檢察特色品牌,各縣區人民檢察院精心鑄就“古城檢魂”“女子公訴組”“鳳鳴公益”“守望者”未檢工作室等品牌,形成各有特色、亮點紛呈的檢察工作發展新格局……
我市檢察機關結合“高質量發展,我們怎么干”大討論活動,找準檢察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入點、結合點和著力點,著力推動全市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機關黨建、檢察調研、民企保護、公益訴訟等多項工作被省檢察院推廣介紹。
架起檢民“連心橋”,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我市檢察機關建立了與民營企業定點聯系、走訪調研機制、民營企業家直接約見檢察長制度,開通96309服務民企熱線,暢通訴求表達渠道,及時了解民營企業法治需求。全市兩級檢察院檢察長帶頭督辦、承辦涉民企案件,切實發揮檢察長辦案的示范、引領作用,提升涉民企案件辦理質效。
問需問計于企業,架起檢民“連心橋”,提供優質檢察服務。
我市檢察機關始終把服務“六穩”“六保”作為檢察履職突出使命,堅決貫徹市委關于建設平安淮南的重大部署,嚴厲打擊惡性刑事犯罪,妥善處理群體性侵財案件,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持續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依法決定不起訴黃某某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的經驗做法,載入今年初省檢察院工作報告,并向全省檢察機關推廣。朱某某等3人串通投標案,法院全部采納檢察機關判處緩刑的量刑建議,被評為全省檢察機關服務“六穩”“六保”典型案例……
我市檢察機關積極穩妥處理涉企案件,準確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嚴格規范強制性措施的適用,最大程度減少辦案活動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帶來的負面影響。組織開展涉民企“掛案”集中清理月活動,排查涉民企刑訴案38起,已清理35起。
貢獻“檢察力量”,深度融入社會治理
大通區人民檢察院對浙江某公司、趙某銀等人在上窯國家森林公園,跨省非法傾倒20噸危險廢物行為,在全省首次適用民法典“綠色條款”,提出生態修復懲罰性賠償240余萬元,并獲法院判決支持。
首次適用“綠色”民法典,讓公益訴訟釋放“生態紅利”,這僅是我市檢察機關主動參與社會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
守護人民群眾“頭頂上”“舌尖上”“腳底下”安全,我市檢察機關把檢察履職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積極推動解決食品藥品安全及高樓外墻脫落、電動車“飛線充電”、窨井蓋破損缺失等公共安全問題。依法嚴懲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破壞環境資源等危害民生犯罪,探索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切實保障民生福祉。同時,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創建“守望者”未檢工作室,積極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依法不批捕27人,不起訴15人。
改進信訪工作,為群眾解難紓困。積極開展“溫暖控申”便民服務,落實檢察長接待日制度,嚴格落實首辦責任制,通過信訪網電等渠道共接收群眾信訪件953件次,群眾來信回復率100%。并主動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堅持“能救盡救”的原則,將五類農村地區貧困當事人作為重點救助對象,依法提高救助質效。今年已救助11件15人,發放救助金48.43萬元。
維護司法公正,“四大檢察”協調發展
我市檢察機關依法忠實履行法律監督職責,促進刑事、民事、行政訴訟監督和公益訴訟工作全面均衡充分發展,不斷提升法律監督質量和效果。
我市檢察機關切實履行“公共利益代表”職責,近年來受理公益訴訟線索212件,立案144件,提出訴前檢察建議83件,已采納77件;提起公益訴訟13件,法院已判決13件,全部支持檢察機關訴訟請求。
積極穩妥推進公益訴訟,我市檢察機關堅持“積極、穩妥”原則,全力推進公益訴訟改革。探索開展等外監督,辦理英烈保護、公共安全、未成年人保護等其他新領域案件76件。開展守護綠色江淮活動,以“刑事懲治追責+公益訴訟修復生態”檢察監督模式,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同時,我市檢察機關深化刑事訴訟監督,在加強協同配合的同時,堅持在辦案中監督,在監督中辦案。綜合運用抗訴、糾正違法、檢察建議、口頭監督等多種監督方式,提升民事訴訟監督實效。強化行政訴訟監督,對行政機關不當履行職責提出檢察建議16件,行政機關采納檢察建議14件。(記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