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所在,就是血脈所在,就是力量所在。
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里的紅色電波精神,融入到一個偏遠鄉村懵懂少年血脈中。從此他矢志廣電事業,逾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層,賡續紅色精神血脈在農村落地生根,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當地廣播站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我省兩家堅持50年不停播基層廣播站之一。他就是鳳臺縣尚塘鎮廣播電視站站長劉長明。
崇尚紅色電波精神,劉長明矢志播音事業。1986年,高中畢業后,劉長明以馬店區(朱馬店鎮)最高分考進民辦教師隊伍,被鄉廣播站聘用臨時工作人員,義務兼職播報全鄉的廣播自辦新聞節目。上世紀九十年代,劉長明被正式入編鄉鎮廣播電視隊伍行列,實現了他的人生廣電事業夢。
自劉長明從事廣電事業的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開始,農村廣播事業趨于下滑勢頭。他主動與鄉黨委政府及分管領導聯系,加大對廣播宣傳工作的投入,鞏固廣播陣地建設,建成標準化廣播站。2018年秋,安徽廣播電臺農村廣播情況調研報告證實,全省兩家基層廣播堅持50年不停播的鄉鎮,尚塘鎮就在其中之一。
鄉鎮廣播自辦節目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和手段,什么時段播什么內容十分重要,劉長明做到心中有數。
劉長明將全鎮廣播節目每天設置早、中、晚3個播出時段,主要播出自辦黨教專題和尚塘新聞、政策法規、農技講座,轉播省臺天氣預報和中央臺新聞及省臺新聞;這些新聞娛樂、傳授新技術、大事小情聽在耳中記在心中,讓群眾學知識長見識,其樂融融。由于廣播宣傳優越于櫥窗、標語等宣傳形式,讓老齡黨員坐在家中就聽到鎮村干部中開辦的黨課教育,通俗易懂的講解,入心入腦,容易接受和消化,便于黨員及時了解各種活動,更好地服務村民,樹立自身形象和群眾學習的標桿,成為黨員提高新的學習內容的平臺。
發揮廣播特殊作用,服務基層各項工作,是劉長明立足崗位,積極探索出的一項成果。近年來,劉長明通過廣播協助公安部門成功圍捕車匪路霸、攔路搶劫、進村偷狗、入室盜竊等犯罪案件1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0多人;義務幫助農戶推介農產品,尋找并找到丟失親人40多次,深受當地干群歡迎。
2020年初,席卷全國的新冠疫情在各地肆虐。接到啟用應急廣播防控疫情的通知時,劉長明正在省中醫院伺候患重病住院的父親。盡管父親尚未度過危險期,但劉長明深知大疫當前,正是急需廣播大顯身手凝聚人心和力量的時候。他和家人商量后,離開父親病房,直接奔赴到一線開展廣播大檢查和維修工作。
疫情期間,劉長明幫助周邊鄉鎮共維修維護廣播發射設備10余臺、廣播接收點50多處,為當時各地穩定人心、匯聚抗疫力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業余時間,劉長明堅持多年如一日主攻新聞編寫、節目制作及播音技術,稿件被多家媒體采用,在省市縣主流媒體經常有稿件獲獎。
【采訪手記】
懷中一寸心,千載永不易。劉長明數十年如一日,賡續紅色電波精神血脈,甘愿“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把理想與本職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激昂飽滿的熱情,敬業奉獻的精神,積極進取的品格,扎實苦干的韌勁,踏實工作,默默耕耘,唱響新時代主旋律。他曾經從事過多種職業,有過多個身份和錦繡前程,但每一個都不是他的終點。他用敢于放棄、守住初心的勇氣,表達對家鄉、對廣電事業的大愛。從他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滄海桑田的赤子之心,還看到了中華文明五千年血脈相隨、信念如磐的擔當道義。(通訊員 金磊 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