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臺縣美麗鄉村建設走筆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悠悠淮水滋養著州來大地上諸多美麗鄉村,也見證著鳳臺因“美麗鄉村”而發生的變化:一處處綠樹掩映的村莊,一批批特色明顯的產業,一座座留住記憶的鄉愁園……
“一村一景”改善人居環境
生態美,農村才能美。
一年四季滿塘活水,流水潺潺魚兒暢游,花園環抱農家小院,香樟冬青依偎村道,這在鳳臺縣丁集鎮前元村是處處可見的美景。
鳳臺縣丁集鎮炮樓中心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注重水景觀的建設,打造了景觀魚塘、優美水系,與田園風光、生態竹林、百年古樹、農家菜園,構成了一幅富有水潤生機的村居圖。
鳳臺縣桂集鎮顏王村通過積極發揮主體作用,加大生態村建設,改善人居環境,讓群眾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今,戶戶接通了下水管道,實現雨污分流并與污水處理設施相連,道路兩邊安裝了路燈,栽種了花草樹木,對路邊的房屋墻體進行了美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新建了小游園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廟李村史館,對村內溝塘清淤后進行了生態護坡,每到春天,鮮花盛開,垂柳青綠,水體清澈,讓人流連忘返。置身顏王村,猶如人在畫中走,車在景中行。
打造“一村一景”已成為鳳臺美麗鄉村的亮點所在。
據鳳臺縣農業農村局美麗辦負責同志介紹,近年來,鳳臺縣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補齊人居環境短板,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宜業的生態型美麗鄉村,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從工作實際出發,認真研究農村改廁長效管護機制建設,堅持縣、鄉、村、運維企業齊抓共管,通過購買社會化服務方式對全縣15個鄉鎮的38700座戶廁、184座公廁開展長效管護機制建設,大大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一村一業”帶領群眾致富
記者走進位于鳳臺縣楊村鎮中塘村羅莊中心村的中山杉育苗基地,看到處處顯現勃勃生機。羅莊中心村充分利用群眾房前屋后零星地塊、閑置用地,進行中山杉育苗,實現規模化、科學化種植。項目總投資30萬元,首批用地10畝,種植了10000棵中山杉幼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
鳳臺縣朱馬店鎮清泉村的50畝香菇基地是本村的主要產業之一,從春天一直到9月份都有香菇上市,目前該香菇營運公司直接與一些大超市簽訂訂單銷售,解決了本村100多人的就業問題,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務工增收。
大興鎮界西中心村同樣把產業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全村新建規模化育秧工廠1個,規模化養雞場2個,專業化魚塘面積100余畝,還建有梨園、冬棗園,面積150多畝,羊角酥大棚400多畝,現代化農業初具規模,農、林、牧、漁發展勢頭良好。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鳳臺縣以產業為抓手,聚焦發展后勁,加大土地流轉力度,促進土地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整合村集體閑置資產,大大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一村一特”留住萬千鄉愁
“茨淮新河展館”“農耕文化展館”“農特產品館”……在鳳臺縣大興鎮閆湖村,一座座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村頭的“曬谷場”“豐糧倉”,村道邊的老石碾、老磨盤,村史館里的老瓦罐、老紡車、煤油燈等老物件,既把村莊裝扮得古樸典雅,又勾起了許多人的鄉愁記憶。
鄉土,永遠是褪不掉的底色。鳳臺縣在美麗鄉村建設的規劃理念上,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突出生態保護、綠色覆蓋,盡量保留鄉土風貌、本地特色,注重挖掘歷史古跡、紅色文化、旅游資源、風俗民情等內容,提升文化內涵。在挖掘歷史遺留的同時,融入現代建設元素,形成了一村一特色的區域風格。丁集鎮郭徐中心村以革命傳統教育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為特色,朱馬店清泉中心村以美麗傳說和園林建設為特色,新集鎮陳巷中心村以花鼓燈藝術傳承和現代元素建設為特色,既突出實用性,又注重建設品牌的提升,為農村基礎功能建設提升了檔次。
位于鳳臺縣楊村鎮后海村八莊中心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根據村里以前分別靠釀酒、磨豆腐等為謀生手段的蘇家6兄弟為原型,利用原來的房屋建起了“蘇家灣屋場”。每個小屋場里,都按照六、七十年代的模樣擺放,游客既可以全貌欣賞整個屋場的場景,又可以在每個小屋場里過一把實際操作的癮。該村還復原了“扳不倒井”,這口古井千年不竭,井水甘冽,附近老人如今仍習慣于飲用這口古井的水。通過把水文化融入鄉村景觀,既有利于村民身心愉悅,又有效地保護了鄉村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維系了一方鄉愁。
據悉,截至“十三五”收官,鳳臺縣共建設美麗鄉村130個,其中省級98個、市縣級32個。(通訊員 耿文娟 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