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擴大區域“朋友圈”——融入長三角 “跑”出加速度
12月18日,安徽省淮南市以“一體化、高質量”為主題,舉辦首屆轉型發展大會,探討、實踐淮南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路。會上,上海市閔行區政府與淮南市政府簽訂了淮南·閔行科創產業園戰略合作協議,標志著淮南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
作為傳統的資源型城市,面對“煤電獨大”帶來的困境,淮南市以轉型突破桎梏,積極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全面推進“雙招雙引”,掀起高質量發展新熱潮。
淮南是皖電東送的主戰場,擁有12對大型礦井,6家大型火力發電企業,素有“華東工業糧倉”“安徽工業重鎮”的美譽。淮南與長三角地區淵源已久,目前已累計向長三角輸送電力4000億千瓦時,有效保障了長三角地區的能源需求。
2019年12月1日,商合杭高鐵淮南南站正式開通運營,淮南融入長三角步伐加快。淮南市通過優化創新政策供給、產業布局和要素配置,在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中不斷發力。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淮南市印發了《淮南市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重點任務分工方案》等文件,穩步推進10個方面重點任務、22個工程、160項具體工作。
2020年9月,在第二十次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上,淮南經開區與杭州頤高產城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總投資5億元的淮南新經濟智慧園區項目。同年12月,淮南市與上海閔行區建立了友好市區,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產業發展、園區共建、科技創新、教育衛生、綠色農產品等方面開展多領域、多層次戰略合作。近兩年,淮南市選派了2批22名年輕干部赴閔行區跟班學習,淮南市各縣區、園區分別與長三角區域城市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高層互訪、協調聯絡的合作機制。
隨著淮南市在長三角區域“朋友圈”的擴大,“朋友圈”的互動也更加頻繁,謀求資源對接和合作共贏。
在淮南千億級現代煤化工基地,“黑”煤搖身一變成了“白”顆粒,聚乙烯、聚丙烯產品廣泛應用于家電、汽車等生產領域。
由上海寧申集團控股、浙江嘉坤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安徽嘉璽新材料公司,碳四碳五碳九綜合利用及苯乙烯項目,成為淮南煤化工產業鏈上關鍵一環。今年1月21日,年產35萬噸苯乙烯項目正式投料生產,截至11月30日,企業累計總產值18.09億元。
緊扣產業基礎,淮南圍繞千億規模的煤電化氣全產業鏈產業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綠色食品六大新興產業,奔赴長三角開展招商,主動與嘉定經濟開發區、太倉港經濟開發區、余姚經濟開發區等對接合作,承接產業轉移。今年以來,豐樹新橋現代綜合產業園、中南高科·新橋智能制造產業園等一批大項目落戶淮南。新簽約滬蘇浙地區產業招商項目88個,總投資258.54億元;新開工滬蘇浙地區產業招商項目46個,總投資79.05億元。
一個《交通運輸從業人員從業資格證》年審,讓在上海從事物流行業的李鉚感慨不已,以前為了蓋個章就需要回壽縣老家,來回跑兩天花費起碼2000元;如今就近到閔行區梅隴鎮便民大廳就可以代辦,快遞免費,省時省力。5月21日,淮南市數據資源管理局與閔行區行政服務中心“跨省通辦”戰略合作協議正式簽訂,34項公共服務、行政許可辦理事項將逐步實現跨省通辦。
今年12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明確了閔行區與淮南市結對合作事宜。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多重國家戰略的疊加落地,為兩地深化合作交流創造了更大空間。淮南市正充分利用國家支持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發展的24條政策措施,采取園中園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模式,深化與滬蘇浙園區共建,促進跨區域產業轉移。
在淮南市“十四五”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實施方案重大項目庫里,100個項目總投資達2800多億元。淮南市與長三角先發地區的合作正不斷推進。(經濟日報記者 白海星 通訊員 柏 松)(《經濟日報》12月26日6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