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續深化“1+11+N”專項整治三年行動,今年以來全市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均為全省最低——夯實發展之基 筑牢民生之本
安全生產是發展之基、民生之本。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各地、各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不斷強化責任落實,全市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形勢持續平穩。
截至12月23日,全市發生生產安全事故18起、死亡20人,同比分別下降31%、46%,發生較大事故1起?傮w來看,全市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均為全省最低。
堅守安全生產基本盤
截至12月23日,全市煤礦行業實現安全生產535天,創百年礦區歷史最好成績,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行業近5年未發生亡人事故。我市持續深化“1+11+N”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堅持安全隱患月排查月通報和重大安全隱患掛牌督辦,全市開展督導檢查10721次,檢查單位21051家次,發現問題和隱患27143處,行政處罰4275起,罰款1847余萬元,警示約談1729家,責令停產43家,聯合懲戒21家。通過業務培訓、聘請專家、聯合執法,安全監管業務水平不斷提高。全市應急系統共查處違法違規行為4449條,打造典型執法案例41個,煤礦等行政處罰率居全省前列。超前治理煤礦重大災害,全覆蓋摸排轄區12座煤礦,共排查整治煤與瓦斯突出、水、火、頂板等重大風險4大類430項。印發了《淮南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險化學品目錄(試行)》,強化;凤L險源頭管控。扎實開展化工園區安全風險排查評估分級,督促指導煤化工園區等抓好整改提升。加強危險化學品監測信息系統運用,實時督促企業整改風險報警處置等問題。充分發揮市安委辦綜合協調作用,利用考核、巡查、督查、約談、警示、通報等手段,對事故多發縣區開展約談,督促各級各部門將安全生產與自身業務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同考核。
抓好防災減災救災
今年以來,我市森林火災、水旱災害、地震和地質災害等形勢平穩。健全責任體系。編制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抗震救災指揮部、減災救災委員會工作規則,銜接好各部門“防”與“救”責任鏈條。處置災情險情。面對強降雨和臺風,全市上下積極部署,落實各項防范措施,將暴雨和臺風“煙花”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摸清災害底數。扎實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梳理地震、地質、氣象、水旱、森林火災等風險隱患,形成分類型、分區域的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數據庫。筑牢全民防線。廣泛開展全國防災減災周和防災減災日宣傳活動,提升人民群眾自救互救能力。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2019年以來,共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0家,全省19家。
推動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健全應急預案。修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各類專項預案,指導屬地政府、企事業單位完善5526個應急預案,構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預案體系。大力支持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發展,為淮南軍分區、淮南淮化隊等采購配備應急裝備、器材。優化整合應急隊伍57支、6039人,大型裝備536套。加強與淮南軍分區溝通對接,將8300名民兵納入全市應急隊伍體系。建立多部門會商研判機制,利用市預警平臺和應急廣播發布平臺,及時、快速發布安全生產、自然災害警示信息和防災減災、緊急避險、應急處置常識。組織開展首次市級防汛演練,常態化開展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演練,不斷提升應急救援實戰能力。
目前,市應急管理局編制了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等“十四五”規劃,明年我市將深入貫徹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實施方案,著力形成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監管有力、服務優質的執法體制。推深做實三年行動,深入分析共性問題和突出隱患,梳理出需要建立健全的具體措施,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安全生產制度體系。加快建設市應急指揮中心和“6+N”重點領域“三大系統”,推進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地質災害、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震等領域應急系統和監測數據互聯互通,健全風險監測體系,推進風險智能研判,做到監測預警精準、指揮決策精準、應急救援精準。(記者 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