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實干為要。
2021年,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砥礪奮進,市公管局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黨建引領公管創新,筑牢思想政治“壓艙石”、建強基層組織“硬堡壘”、鍛造擔當作為“強隊伍”、涵養風清氣正“好生態”,不斷創新公共資源交易服務和監管,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效益和公平,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截至去年11月份,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共完成各類項目交易2718項,交易額215.96億元,節資額18.92億元,節資率10.77%。
理順規則,構筑市縣“一體化”
建立全市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淮南已爭得先機。
按照“應減盡減、能統則統”的原則,市公管局對市縣兩級招投標規范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和完善,保留37件,廢止31件。制定了《淮南市公管局關于建立招標投標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工作機制》《淮南市公管局深化招標投標提升行動方案》《政府采購提升行動方案》等制度規則,構筑了市縣兩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制度規范、網絡系統“一體化”,“市縣一體化”使得淮南市公共資源交易系統使用“不見面開標”成為常態,工程建設招標投標和政府采購實現了全流程電子化。
流程再造,打造服務“一條龍”
為群眾辦好事,讓群眾好辦事。市公管局對公共資源交易服務與監管流程進行優化再造,推進“店小二”式精準服務,保障所有交易環節“零障礙”。
持續精簡壓縮交易流程,將十二步操作流程簡化為七步,明確了服務事項、操作流程和辦理時限并全流程見證。優化“主動服務、即時辦理、容缺受理、提醒辦理、限時辦結、跟蹤服務”六項制度,兩項行政許可辦理時限由原來3天壓縮為1天辦結。建立服務“好差評”評價制度,賦予辦事企業和群眾更多監督權,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為疫情防控、引江濟淮、棚戶區改造等重點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交易開設“綠色通道”,服務保障建設項目46項。出臺《進場交易項目見證服務規定》,對交易活動的真實性、完整性進行記錄,做到全程留痕,管理有據。
壓實責任,下好發展“一盤棋”
招標人是招投標的第一責任人,無論在項目招標、施工、管理等方面都有法律賦予的義務和責任。市公管局主動作為,向企業普及招標采購法律法規,為企業答疑解惑,激活市場活力。2021年開展招標采購法律知識講座8場,受眾1500余人次,提高了招標人對招投標法規及主體責任的認識和理解。
市公管局制定了《淮南市招標評標評審辦法十二條指導意見》和《淮南市政府采購評標評審辦法指導意見》,優化評標辦法,推行“評審分離”。出臺信用評價實施辦法,將企業的履約行為、質量安全等納入建筑市場信用評價計分體系,納入評審和定標因素。政府采購項目全部免收投標保證金,支持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加強監管,織密綜治“一張網”
“云上監督”發力、智慧監管顯威。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手段在招投標的全流程各環節設置監控點,減少了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做到了事中監督、事后追溯,提高了監管效率。
市公管局把掃黑除惡斗爭和打擊工程建設招投標領域違法違規行為結合起來,強化聯防聯動,集中整治。2021年以來,查處涉嫌串通投標、弄虛作假、違反招標文件約定等違規行為企業45家,其中,信用處理34家,預警公告4家,行政處罰7家,收繳罰沒款78.07萬元,并將失信單位的失信行為予以曝光。會同城鄉建設、水利等部門加強對中標人的履約行為特別是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等項目管理班子履職情況進行巡查,強化標后管理。2021年引入公證機構對382件招標采購項目實施監督見證,推動公共資源交易“更陽光”。
數字賦能,創建交易“一片云”
市公管局利用數字技術,以“互聯網+公共資源交易”,構建“全流程電子化+不見面”交易新模式,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完成不見面開標項目1480個,交易額達156.12億元,完成遠程異地評標項目175個,交易額達1.25億元。
我市與嘉興、常州等蘇浙滬28個地市交易中心成立長三角區域公共資源交易一體化合作聯盟,建立了合作機制。應用5G+區塊鏈、大數據、音視頻交互等手段,完成湖北省嘉魚長江大橋防洪專項工程施工招標、江蘇省無錫市李巷路工程施工項目等67個跨省遠程評標等工作,共享了交易系統、評標專家和場地資源。打造全省首個集數字證書、保函申請于一體的移動端應用,率先實現“指尖上交易”。
回望來時路,郁郁滿芳華;眺望前行路,踔厲再奮發。新的一年,市公管局將進一步拉高工作標桿,持續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完善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創新管理和服務方式,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提高公共資源交易效率和效益,確;茨鲜泄操Y源交易項目數、金額數穩中有升,淮南市建筑業產值、發展體量不斷提高,工程建設領域市場亂象得到有效治理。(記者 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