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中級人民法院繪就多元解紛與訴訟服務新篇章
近日,淮南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獲得“全國法院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回首2021年,淮南市中級人民法院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大手筆”推動現代化訴訟服務體系建設,“工筆畫”描繪多方聯動解紛畫卷,從深化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品牌建設的“濃墨重彩”,到社區矛盾治理前端和法院解紛深入對接的“精雕細琢”,努力擦亮江淮山河間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靚麗名片。
科技賦能,跑出訴訟服務“加速度”
自助便民打印機、智能文書編寫系統、自助網上立案系統等設備琳瑯滿目,“科里科氣”已然成為走進淮南中院訴訟服務中心的“第一印象”,而這也是智慧法院建設成果的顯現。服務大廳還針對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專門對設施進行適老化改造,配備應急急救設備,專職導訴員引導當事人登錄安徽訴訟服務網或安徽移動微法院手機平臺,對不會操作的老年人、不方便操作的殘疾人進行專門指導。同時,在每個法庭接入審判流程管理系統、執行案件管理系統,實行網上申請執行等,為群眾提供智慧精準、高效優質的“菜單式”訴訟服務。
春節臨近,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數量激增。家住壽縣的王先生來到市中院進行二審立案,卻發現缺少3份材料。在立案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王先生與家人聯系,通過手機傳送圖片現場打印的方式補交了材料,隨后成功辦理了立案手續。“現在立案真的方便了,工作人員服務也貼心。”王先生十分滿意。如今,方便快捷的立案已成為淮南中院的服務常態。回溯緣由,淮南中院2021年3月出臺的《申請立案“最多跑一次”的規定》。該規定明確,當事人申請立案符合要求的,法院應當及時立案。當事人提交的立案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法院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補正內容、期限。之后當事人可通過網上立案、郵寄立案等方式向法院遞交補正立案材料,無需再到法院辦理立案手續。
合理的制度設計,要輔以管用的監督手段,方可落地生根。淮南中院以增強制度剛性約束為出發點,在全省法院首創12368每周電訊通報制度,將監督督辦融入日常、抓在經常。每一起熱線電話平臺上就會自動彈出工單表,用來記錄來電者的電話號碼、證件號碼、反映的問題類型、來電需求、涉及的相關案件號、辦理情況等。對于工作建議,坐席員當場給予回答。對不能當場答復的,坐席員將當事人的聯系方式、來電反映的主要問題等以短信方式發送至辦案人員的手機上,由辦案人員在2日內向當事人作出答復。特別是針對立案不及時、執行不順暢、態度不夠好等問題,12368工作室將每周來電情況進行匯總、分類、統計,形成通報,轉發至各縣區法院。督促相關負責人3個工作日內約談投訴人告知其投訴處理進度,并進一步明確投訴事項,能夠當場答復的當場答復,需要調查核實處理的,預約時間答復,并在5個工作日內將核查處理意見報送至市中院,確保來電事事有答復、件件有回音。
如此,一聲聲12368的熱線鈴聲,仿佛一支看不見的針,連接了法院工作的臺前臺后、方方面面,織緊一張張看不見的網,促進法院工作不斷提質增效。
智慧法院與數字經濟互補相依、志行道遠。運用司法大數據智能分析平臺,圍繞服務數字經濟,實現更高水平公平正義。淮南中院與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建立企業送達監管信息共享機制推進聯動監管的實施意見》,法院共享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平臺,方便訴訟送法服務的同時,對企業信息進行協同動態監管。聯合監管下,法院與市場行政部門,破除“數據壁壘”,做到一次錄入、循環使用、多方共享。訴訟數據的互通共享助力打通經濟工作中的難點、熱點、痛點、焦點問題,超前的監管數據分析研判,更便于挖掘數據背后的司法規律,提高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工作效率。
見微知著,淮南中院堅持司法為民導向,在審判執行全過程踐行減輕訴累、不減權利。訴訟服務網絡化、案件辦理數字化、司法信息陽光化、司法政務管理智能化日趨規模、日臻精細,以智慧訴訟賦能數字正義的“紅利”已初步顯現。
多手聯彈,練好訴前調解“繡花功”
解紛渠道多開一條,正義速度就能加快一步。
2021年4月,淮南中院開展2021知識產權糾紛集中調解月活動,多起知產糾紛成功實現一次性“云上”調解。
“謝謝法院,我因為人在浙江,沒想到沒經過訴訟法院就把我們的官司這么快了結了。”視頻一端的原告代理人高興地對法官說。某酒業有限公司因知識產權糾紛與常某打起了官司,在充分梳理案件爭議焦點、做足調解前準備的前提下,調解員將多元調解小程序推送至雙方當事人手機,安裝注冊登錄后,原告、被告、調解員三方在調解平臺上共同視頻,實時傳送畫面。厘清糾紛癥結,釋明法律規定下,雙方當事人也敞開話題進行了交流,只用了20分鐘,雙方便協商一致,常某表示將立刻停止侵權行為,并與原告就和解款項達成協議。
多方借力,聚力而強。淮南法院承擔最高法院確定的在線調解、律師調解和公證參與司法輔助事務等三項試點工作。為凝聚止爭解紛綜合力量,人民調解、行業調解、法律援助等調解組織和辦事機構進駐紛紛入駐法院,實現機制無縫銜接。隨著《關于金融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入開展價格爭議糾紛調解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合作開展勞動 爭議訴調對接工作的實施意見》等規范文件的簽訂,匯集行業協會、工會、商會、中介組織、仲裁、公證機構等多部門的綜合調解體系逐步建立,公證、律協、商會、仲裁、交通事故、醫療、民政、人社、保險、旅游、工青婦等多個領域,實現應接盡接,形成廣泛覆蓋的訴調對接網絡。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淮南中院與淮南師范學院開展“法”“校”兩院合作,在訴訟服務中心設立高校師生工作室,筑牢多元調解的人才智力支撐。雙方簽訂“第三方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合作協議”,一方面,法院借助高校的學科優勢、法學理論與實踐優勢,為訴前糾紛化解提供新思路、新角度;另一方面,高校通過法院開辟參與地方社會治理新路徑,也為在校師生提供實踐歷練大好契機。如此,人才管培“雙通道”的搭建,為淮南地方如何培養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別樣的法院擔當。
“搭臺唱戲”才能“好戲連臺”,靠前的司法服務讓更多“行家里手”能夠“大顯身手”。
黨建引領,推動為民解憂“零距離”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指出:“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法院年終立案的效率與態度,是為人民群眾提供“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感服務的“第一觀感”。2021年,全市兩級法院依法為經濟確有困難的31件案件當事人緩交訴訟費用209126元,為3件案件當事人免交訴訟費18143元,彰顯司法人文關懷。
淮南中院以立案偏離度預警系統為依托,堅決鞏固深化立案登記制改革成果,對年底不立案堅決做到零容忍。2021年11月29日至30日,淮南中院領導班子深入各基層法院對年底立案工作進行現場督導檢查。市中院黨組成員駐點各基層法院立案大廳,及時掌握轄區法院收案趨勢,及時改進工作,敞開大門歡迎群眾、律師監督,以內部加壓倒逼年底立案入口暢通,流程規范,服務優良,切實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
至此,頂格謀劃、頂格部署、頂格推進,將成為淮南法院年底不立案專項整治的常態化手段。
關口前移,延伸觸角,圍繞“事要解決、怨要紓解”做好法院信訪工作,是將心比心做好群眾工作的有效手段。淮南中院堅持兩級法院院長每月定期接訪制度,中院領導班子成員,轄區基層法院院長在市中院一樓大廳與來訪群眾面對面“零距離”交流,傾聽訴求心聲,現場解決問題。訴訟服務中心實現根據訪請類別,安排分管領導同志接訪,并提前公開發布接訪日期。領導牽頭“會診”,一案一策,以信訪受理率、辦結率提升群眾司法滿意率。
一枝一葉總關情。淮南中院黨組樹立大抓黨建、大抓基層工作思路,全面樹立黨員干部擔當作為的鮮明導向,切實做到城市發展哪里需要,哪里就有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將“城市更新”列為五大攻堅行動之一,市中院第二黨支部是訴訟服務大廳所在的支部,黨員們始終牢記使命,以法治服務為內容,將志愿服務活動與創城爭先工作積極融合。在謝家集區新樂社區,第二支部志愿者積極開展文明法治宣傳,規范菜市攤點擺放,普及《民法典》最新內容,并結合典型案例“以案說法”,積極向來往市民宣傳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的應對措施,提醒群眾注意防范個人隱私,謹防上當受騙。
梯次解紛,展現訴源治理新“楓”景
善謀者勝,遠謀者興。新形勢下,社會矛盾糾紛日益復雜,淮南中院準確識變、科學應變,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建立“訴調對接”工作的實施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多元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實施意見》,把推動訴源治理從“法院主推”上升為黨委主抓的全市工作層面,發揮人民法庭駐在基層、服務基層的優勢,引導更多力量向糾紛引導端和疏導端用力,形成以人民法庭為支點,聯動地方各方綜治力量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風險聯排與矛盾聯調體系,踐行基層矛盾“化于未發、止于未訴”的新時代“楓橋經驗”。
多方聯動。淮南中院堅持系統思維、強基導向,主動融入黨委政府訴源治理機制,凝結出一系列訴源治理的實踐成果。變“單打獨斗”為聯調共治,積極聯系同級政法委和司法行政部門,推動“無訟村(社區)”創建工作。截至目前,推動建成“無訟村(社區)”597個,占全市村(社區)總數的55.2%,超前完成年底“無訟村(社區)”數量達全市村(社區)的50%以上目標。堅持民商事案件萬人成訟率季通報制度,通報不僅對各縣區和全市所有鄉、鎮、街道的季萬人成訟率進行公布和排名,還對案件分布情況和萬人成訟率的運行態勢進行分析,目前已通報4次。數據管理、量化考評推進訴源治理工作取得新突破。
矛盾聯排。淮南中院切實將人民法院矛盾糾紛化解和訴訟服務資源下沉至一線,主動融入市域治理,市中院全體員額法官走進鄉鎮(街道)法官工作室(站),開展政策法規宣傳、矛盾排查化解、社會治理服務。主動進駐矛盾糾紛調處中心,融合各類解紛資源,常態化開展委托、委派調解、聯合接訪、聯合調處、聯合督辦等工作。繼續深耕基層,強化創新引領,推動司法資源向基層人民法庭下沉,以更大力度加強人民法庭軟硬件建設,為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隊伍聯建。加強與基層矛調中心的對接,與司法協理員、人民調解員、政法委員等相互協作,發揮聯合治理優勢,形成分工負責、優勢互補的有效強大合力。依托鄉鎮、街道、社區、村綜治中心、矛調中心等共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統一平臺。同時注重發揮基層調解員作用,以專兼職調解員、特邀調解員、法律志愿者為主體的社區矛盾糾紛調解隊伍進入社區糾紛調解組織,分工化解各自職責范圍內的矛盾糾紛,制定高效聯動互動、有序銜接配合的工作制度規范,確保社區問題不擴散、社區矛盾不積累、社區糾紛不激化。
未來圖景,奮筆繪就。司法為民,在順民心,厚植法治服務的沃土,書寫“趕考”路上的司法答卷,必須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推動淮南法院在全省競相發展的大潮中行而不輟、爭先進位。(通訊員 方 碩 記者 張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