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大通區孔店鄉河沿村大棚草莓成熟上市,通過長豐草莓市場,銷往合肥、南京等長三角城市。
1月14日,記者來到河沿村,看到一座座草莓大棚遍地開花,涌動著鄉村產業振興的力量。雖然大棚外寒意襲人,但難擋果農收獲的熱情。大棚內,群眾正忙著采摘成熟的草莓,紅艷艷的草莓映照著他們喜悅的笑臉。
來到閆勇家的草莓大棚時,他和妻子正忙著采摘草莓,再將大果、中果、小果進行分類。閆勇告訴記者,他家租賃了村里的3個大棚,預計每個大棚的凈收益在3萬元以上,總收益在9萬元以上。“目前,市場價一斤大果約16元、中果約14元、小果約12元,每天能有近千元的收益。”說話間,閆勇難掩內心的激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近年來,在市財政局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河沿村結合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積極引導村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草莓等特色種植,草莓已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除灘涂地外,河沿村可用耕地約2800畝,目前草莓種植面積約1200余畝。”市財政局駐村工作隊負責人告訴記者,2022年村里將繼續擴大草莓種植面積,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真正形成家家有大棚、戶戶種草莓的生動局面。
有種植草莓的想法,卻受困于沒有資金,許多村民只能“望莓而止”。市財政局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創新思路,采取“政府建設、村級管理、群眾租賃”的模式,徹底解決了群眾的難題。2017年以來,村里累計投入扶貧資金720余萬元,流轉土地260畝,建設了7個草莓種植標準化園區,榮獲“全省農業特色產業扶貧2019年度十大園區”稱號;采取公開招租的方式,引導50多戶群眾發展草莓種植,村里每年收取租金50余萬元,從中拿出20萬元給貧困戶分紅。“土地是我自己的,大棚是村集體的。我每年向村里繳納大棚租金3.2萬元,村里返還我土地流轉資金1萬元,實際繳納2.2萬元,既盤活了我家的土地資源,又降低了我的投資風險。”草莓種植大戶景圖藝說。
“做大做強河沿草莓產業,必須走生態農業之路,注重培育自己的品牌。”市財政局駐村工作隊負責同志告訴記者,在積極引導果農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保證草莓品質的同時,河沿村成立了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申請注冊了“高塘人家”品牌,全力打造河沿草莓品牌。此外,村里依托民豐瓜果蔬菜合作社和景氏農業有限公司,開展線上線下銷售,2020年榮獲“農村電商優化升級工作省級示范村”稱號,河沿草莓不僅暢銷電商平臺,而且走進淮南華聯扶貧超市。2022年,村里正在積極謀劃建設草莓產業基地,實現產銷一條龍服務,讓果農在家門口把草莓賣出好價錢。
草莓產業的紅火,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河沿村積極爭取整合資金,不僅拓寬延伸了村莊道路,而且對鄉村旅游進行了整體規劃,建設旅游扶貧“八個一”項目,并通過招商引資建設了集生態農業、休閑旅游于一體的農業生態園,發展鄉村旅游的要素日益完備。“冬季草莓上市,市場俏、收益高;開春后,游客采摘草莓,鄉村旅游火起來。草莓產業+休閑旅游,打造了鄉村振興新引擎。”河沿村黨支部書記、村長景開躍說。(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