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檢察機關深入落實“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制度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用檢察機關的“辛苦指數”贏得人民群眾的“滿意指數”。
近年來,我市檢察機關認真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結合黨史學習教育,以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為重要抓手,創新信訪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檢察機關參與社會治理的優勢、“四大檢察”職能作用,積極幫助解決群眾信訪問題,切實為人民群眾解難事、辦實事。
檢驗初心使命——“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
“你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耐心細致的講解讓我很感動,即使你們將來審查后不受理我的民事復查申請,我也不會對你們有怨言!”1月11日,市檢察院第六檢察部負責控告舉報刑事申訴線索的干警張艷莉,撥通了信訪人王某的電話,詳細了解事實真相,并向信訪人釋法說理,信訪人感激不已。
去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共收到群眾信訪1137件,均在7日內告知“已收到、誰在辦”,7日內程序回復率100%,3個月內辦理過程或結果答復率100%,連續保持“雙百”狀態。
把信訪群眾當家人,把群眾來信當家書。我市檢察機關扎實開展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回頭看”專項活動,持續強化督導檢查,系統梳理、定期通報“件件有回復”落實情況,開展電話回訪、實地走訪,廣泛聽取群眾評價、意見和建議,對標群眾期待,提高辦理質效。對群眾反映的每個意見和訴求,用心用情認真研判,堅決防止來信“石沉大海”;對內容復雜、訴求不明的來信,第一時間電話聯系來信人,認真聽取意見訴求后審查處理;對無電話聯系方式的,以書面郵寄方式告知辦理情況。
打造“陽光檢察”——“公開聽證”透明公正
公開聽證是檢察機關化解矛盾,參與社會治理的新方式。僅2021年第四季度我市共對40件案件組織開展聽證,案件通過聽證后糾紛均已化解,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
以公開促公正,以公正贏公信。為了真正把“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落到實處,讓檢察權在陽光下運行,不斷提升檢察機關公信力,我市積極推進控告申訴案件公開聽證工作,堅持“應聽證盡聽證”原則,對辦理的刑事申訴、司法救助等控告申訴案件,引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心理咨詢師第三方力量舉行公開聽證,參與矛盾化解。同時探索在12309檢察服務中心接待大廳開展常態化簡易公開聽證,有力推動信訪矛盾就地依法及時化解。去年以來,全市控申檢察部門共開展公開聽證案件50件,同比增長11.5倍;當事人同意檢察機關處理意見的49件,占98%;其中簡易公開聽證36件,當事人明確表示息訴罷訪的21件。
發揮“頭雁效應”——“帶頭辦案”司法為民
“感謝檢察長今天親自接訪我,我反映的情況是這樣的……”2021年12月31日上午,市人民檢察院代理檢察長來到潘集區人民檢察院接待中心接待約訪群眾。接訪過程中,檢察長不僅認真傾聽信訪人的訴求,還積極為信訪人分析案情和證據,講解有關法律知識,用法釋義,化解心結。
面對面解民憂,化信訪為“心訪”!檢察長帶案下訪,用法律化解心結,促進社會和諧。
把問題解決在當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我市檢察機關積極推行院領導直接辦理群眾信訪件,院領導采取檢察長接待日、帶案下訪、帶案回訪等形式親自接待來訪群眾,閱批重要群眾來信,加大重點信訪件交辦督辦力度,引領檢察人員進一步強化群眾立場,推動化解疑難復雜信訪案件,讓寫信真管用,接訪不走過場。去年以來,全市兩級院院領導共辦理群眾來信139件,同比增長2.39倍;接待群眾來訪78件次,同比增長56%。
深化司法救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
對于一些因案致貧、因案返貧的當事人來說,司法救助是讓他們重拾生活信心、奔向美好未來的“陽光”。而深化司法救助,幫扶困難群眾,也是我市各級檢察機關扶弱濟貧、維護公正的體現。
全市控申檢察部門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深化拓展司法救助工作,重點對農村地區因案致貧、因案返貧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做到“應救盡救”、“應救即救”。去年以來,全市檢察機關救助困難群眾29件38人,發放救助金138.1萬元。
與此同時,市檢察院積極推動司法救助貫穿司法辦案全過程、各環節,制定《淮南市檢察機關關于建立國家司法救助工作內部溝通協作機制的意見(試行)》,完善檢察機關內部線索移送機制,進一步拓寬案源,推行“主動發現”、“主動告知”、“主動調查”三主動舉措,深入基層開展走訪調研,舉行簡易公開聽證,宣傳檢察機關司法救助工作。踐行“一次救助、長期關懷”的司法救助理念,探索未成年人救助金第三方監管機制,把司法救助作為“檢察為民辦實事”的重要途徑,加強與地方黨委政府相關部門的聯系,推行“檢察救助+社會救助”多元救助模式,提升救助效果。(通訊員 王來勇 記者 何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