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重振雄風”系列述評之二
市委書記任澤鋒在全市改作風辦實事優環境暨雙招雙引會議上指出,面對嚴峻形勢,我們已經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必須下定背水一戰的決心,提振勇爭一流的精神,拿出雷厲風行的作風,緊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在改進作風、營商環境、雙招雙引上來一次大提升,堅決扭轉被動落后局面,重振老工業城市雄風,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淮南。
這是淮南“背水一戰、重振雄風”的集體吶喊!
這是淮南“背水一戰、重振雄風”的集體宣誓!
開年就要沖刺,開局就是決戰。
干部,就是要干事。干部,是團隊的領跑者、領導者,是干事創業的中堅力量。積極謀事、主動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是對一個干部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個干部履職盡責、盡忠職守、敢于擔當的應有之義。然而,一些干部精神萎靡、不在狀態,主動性不強、懶政怠政。一些干部對本職崗位不學習、不研究,甘當外行、門外漢。有的干部占著位子,混日子。有的干部不謀發展,不謀事業。有的干部在發展困難、難題面前,束手無策、唉聲嘆氣,兩手一攤毫無辦法。還有一些干部,干了一些事情,也干成了一些事情,但因為上級和組織一時沒有任用,于是感覺自己吃了大虧,開始有了情緒,有了怨言。凡此種種,都與干事的要求不符,與謀事的初衷背離。
干部就是要擔當。對于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而言,“鐵一般”擔當,是一塊檢驗能力、測試智慧和衡量品格的“試金石”。面對困難,要能夠想得出拿得出解決辦法。在發展的每個關口,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遇見困難的時候,總有人能夠以獨特敏銳的眼光、異于常人的智慧,于困惑而紛繁復雜中找到解決問題、戰勝困難的辦法、措施和路徑,展示出強烈的擔當意識。焦裕祿初到蘭考時,展現在他面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嚴重的災荒景象。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一眼看去黃沙漫天;片片內澇的洼窩里,遍布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面對此情此景,他卻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我們決不能在困難面前退讓,一定要為全縣老百姓找到降伏沙害的法子!”他抽調人員,組成一支調查隊,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最后探索出“造林防沙、育草防沙、翻淤防沙”的治沙辦法,徹底把蘭考的沙害制服。相反,一些干部每當遇到困難,總是唉聲嘆氣、叫苦埋怨,束手無策、庸碌不為,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以致錯失很多發展機遇,耽誤一個地區一個單位的發展。
面對困難,要能夠經得起考驗。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開展任何一項工作,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常常深陷逆境,經受百般挫折。1977年秋,永幸河樞紐工程剛準備開建,有人到處散布:“這次工程要切開淮北大堤,搞不好會掉腦袋的!”是否如期開建工程,一時陷入僵局。剛剛接任鳳臺縣委書記的郭新吉堅定地說:“樞紐工程經過了科學論證、民主決策,老百姓眼巴巴地盼著呢!一定要上,不上,永幸河等于白挖。干事哪能沒有周折呢!”歷經波折,永幸河樞紐工程最終得以實施,水患從此得到根治。
面對困境,要有百折不撓的韌勁,要有屢敗屢戰的干勁,要有不服輸的沖勁。不能一遇到一些困難,遭受一些挫折,受到一些委屈,就熱情立減、干勁全無,偃旗息鼓。只有經得起挫折的考驗,才能把事業發展推向前進。
一個地區的發展,一項事業的推進,重在時時有變化、處處見效果,而不能今天是這個樣子、明天還是這個樣子、幾年之后仍然是老樣子。有謀劃,就會有變化;有推動,就會有進展;有進度,就會見效果。一個單位、一個地方發展,就怕沒有變化,有變化,就會有希望,只要有變化,小進也是進,小進才能積大勝。
如果沒有擔當作為,精神萎靡不振,波瀾不驚,了無生機,一個單位、一個地方就很難有起色,很難有變化,也很難實現追趕、超越。我們面對的困難很多,壓力前所未有,然而同樣的發展環境下,有的地方發展較快,有的地方卻變化不大,說到底還是事在人為。
干好干壞是能力問題,干與不干則是態度問題。
奮勇爭先、奮力追趕的淮南,特別需要干部隊伍有一種實干精神、一種苦干作風、一種任勞還能任怨的境界。干部可以有這樣缺點、那樣缺點,但不干事是最大的缺點、最不能容忍的缺點。加快淮南轉型發展,深入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推進“6+1”產業鏈招商,提高經濟發展速度、提升經濟總量,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無不需要撲下身子、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不去親力親為、敲門招商,外來投資怎么會主動落戶淮南?不到園區,怎么洞悉和解決企業發展遇到的困難?
問題,是在干事中得到解決的;困難,是在干事中得到克服的。“跳起來”“摘桃子”,首先要“跳起來”,才有可能摘到“桃子”。“桃子”當然就是機遇;而“跳起來”顯然是行動。這深刻揭示了干事贏得機遇的樸素道理:從小的方面講,埋頭干事可以展示個人才能、體現個人價值、贏得認可;從大的方面講,唯有實干,才能戰勝困難,贏得發展機遇,推進一個地方一個單位高質量發展。
事在人為,關鍵要為。
背水一戰,關鍵要干。
擂鼓出征!讓我們把干勁鼓起來!(懷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