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高塘湖畔,景色秀麗,鳥鳴、微風、麥浪,還有即將收割的油菜籽結得密密麻麻,你擠我壓,笑彎了腰。
5月13日,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在這個氣候宜人的日子里,驅車來到了高塘湖畔北側上窯鎮馬廟村,一片片白色的塑料大棚整齊排列在灣地里,延伸向遠方。走進大棚,可以看到雖然都是種的尋常蔬菜,但長得卻一點也不尋常:原本在外面正常生長的西紅柿,在大棚里卻壓彎了枝干,別人一畝地收幾千斤,這里卻能收1萬多斤。
這片塑料大棚是農民方主愛的,他預計今年僅僅西紅柿就能收入20萬元。他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他的種植技術是馬廟村支部委員方華遷手把手教他的。
方主愛說:“方華遷是遠近聞名的‘老好人’,他一人種菜全村學,共同致富。”
入黨激發更大干勁
走進馬廟村田間,在一片正在澆水的瓜蔞地里,蔞架上莖葉競相生長,攀附在棚架上。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看到村民在將瓜蔞莖葉沿著事先搭好的棚架往上引。村民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瓜蔞屬于攀援型植物,需借助棚架的力量攀上搭建好的網,前期秧苗小需要人工幫助攀上網才能結出果實,大約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就能看到果實了。”
這位村民就是為馬廟村提供農業技術指導的技術型村干部、村民說的“老好人”,他一人種菜讓全村學的共產黨員方華遷。
方華遷1966年出生,因日常積極參與村集體事務,在帶領村民種植致富中發揮積極作用,1997年5月未參加工作前就加入中國共產黨。
那年,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土地分配問題在村里遇到了難題,人人都想要好地、肥地,普通的土地和貧瘠的土地沒人要,致使矛盾激化,村里的土地承包一直無法進行,眼看就要耽誤農時。村支書找到了在外打工的方華遷,讓他回村協助分配承包地。方華遷回來后,立即現場勘察,不分晝夜繪圖,將村里的肥地、普通的土地和貧瘠的土地分割開再組合,讓每戶分到的耕地都有好、中、差,這下誰都沒有話講了,矛盾消除了,土地承包順利分配了下去。也就是這一年,方華遷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年,他正式到村里工作了。
如果說以前積極參與村集體事務是方華遷熱心腸,入黨后方華遷更是干勁十足了。馬廟村位于高塘湖北側,206國道穿境而過。全村耕地面積2140畝,水面400畝,轄區常住戶467戶,總人口1724人,屬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入黨后的方華遷整日琢磨如何帶領村民致富,他認為村里人多地少,要想致富必須要發展高效農業。
2002年,方華遷主動請纓,跟隨大通區領導赴山東省壽光市參加全國蔬菜大棚培訓班,通過參觀學習,引進了當地的水果黃瓜、櫻桃番茄等作物及嫁接技術。回來后他選擇自家的一兩畝地進行試種,在取得良好效果后,便開始進行大面積推廣。之后又引進了珍珠南瓜。目前馬廟村規模最大、推廣力度最強的是黃皮甜瓜中的豐甜一號,已有一二十年的種植歷史。截至當前約有100畝地,為居民帶來五六十萬的收入。
馬廟村種植瓜果蔬菜有著悠久的歷史。方華遷前期通過調研市場,了解消費者需求,發現種植瓜果蔬菜大有可為,但發現種植戶缺乏技術和品種。在2006年,方華遷帶領農民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參加培訓引進的蔬菜嫁接技術運用到黃皮甜瓜、黃瓜、酥瓜等經濟作物上。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經濟作物產量以及抵抗病蟲害能力,而且為村民帶來了兩百萬增收,現在馬廟村的蔬菜大棚有300畝。
方華遷在馬廟村大膽創新、頭腦活躍、方法多,不拘泥于傳統,在致富道路上發揮著帶頭示范作用,按照“雙培雙帶”致富能人工程標準工作。
“雙培雙帶”工程是新時期農村黨建工作的創新載體,是農村黨的建設與經濟建設的有效結合點,是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中的先進分子培養成黨員,黨員帶領群眾共同發展,黨組織帶領致富帶頭人不斷進步。方華遷被授予淮南市“雙培雙帶”致富帶頭人稱號。
自己先種,成功后再教村民種
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跟隨方華遷來到了科技示范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青紅相間的西紅柿綴滿了枝頭,像青澀的小姑娘,散發出誘人的清香;在不遠處,翠綠色的珍珠南瓜隱藏在深深的灌木叢中,稍不留意就會被絆倒;腳下剛出土的嫩綠色的小苗葉子,離近一點才看出是生菜。“這是黑櫻桃西紅柿,從山東省壽光市引進,一串有十幾個,類似圣女果,只是顏色是黑色,后期可以結兩米多高。你們身后是西葫蘆香蕉,和市面上香蕉類似,也可以說是香蕉形式的西葫蘆。”
方華遷介紹說,目前他種的這些都是試驗田,如果成功了,他就將其推廣給村民。
受方華遷指導幫助的村民方主愛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之前我一直干臨時工,一年收入也就兩萬多。在村里的幫助下,在方華遷的技術指導下,我現在有十幾畝地,主要種植珍珠南瓜、櫻桃番茄、花菜等作物,一年收入大概在二三十萬左右。”據了解,方主愛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技之長,家中有母親要照顧,兒子也在上學階段,長期做臨時工的收入難以滿足家庭開銷。后在村里幫助下,解決資金問題,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引進品種、育苗,搭建蔬菜大棚,主要種植黃瓜、西紅柿等經濟作物,由方華遷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到目前已十載有余,提高了收入,改善了居住條件。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馬廟村還存在一批想致富、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如姚多良、方乃棒、宋禮秀等人,因缺乏資金,難以將致富熱情轉化為創收渠道。方華遷在得知情況后,認為不能因為資金問題阻擋發展致富的道路。于是,決定從自己合作社——淮南市華遷蔬菜瓜果專業合作社拿出部分資金,對他們進行幫扶,并提供種植技術指導。同時,方華遷根據消費者需求,積極與市場對接,幫助其銷售。
一人種菜全村學。在方華遷指導幫助下,馬廟村引進特色品種,包括七彩西葫蘆、水果黃瓜、西紅柿、小南瓜、西蘭花等,都在這里生根、發芽、收獲。
圖為方華遷在蔬菜地里忙碌著。(記者 李鈞 李嚴 劉曉彤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