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潘集區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我們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鄉村振興的‘總引擎’,聚焦支部建設、人才隊伍、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用心、用情、用力推動高質量黨建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潘集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突出“三個抓手”,筑牢鄉村振興“主陣地”
潘集區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振興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強化鄉村振興相關政策的學習,建立健全各項組織生活和學習教育制度,結合“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依托全區141個黨員干部遠程教育站點和12個遠教學用基地,組織實施“黨課開講了”“紅色移動課堂”“遠教開放日”專項學習活動,采取支部書記上黨課、參觀紅色基地、觀看黨員教育片等方式,切實將“黨建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
潘集區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探索建立各類組織定期向黨組織報告工作、年度述職制度,支持各類組織按章履職、發揮作用,形成治理合力。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聚焦“一改兩為五做到”要求,制定任務清單,圍繞基層黨建、鄉村振興、疫情防控等重點工作認領“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清單,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疫情期間,潘集區各級黨組織主動問需于民,切實解民憂紓民困。祁集鎮線下聯系商標食堂,線上制作“蔬菜包”,統一稱重、打包和外送,幫助菜農銷售滯銷蔬菜共7萬多斤,增加菜農收入9.2萬元,最大限度地實現疫情防控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兩不誤。
用好“三支隊伍”,鍛造鄉村振興“生力軍”
通過高質量落實村“兩委”換屆工作,潘集區進一步優化村“兩委”干部年齡、學歷、性別結構,141個村全面實現“一肩挑”。深化落實村黨組織書記區級備案管理制度,組織開展村級干部輪訓,區鎮兩級先后召開12期專題培訓班,組織6名村書記參加省市兩級示范培訓班,進一步提升村級黨組織書記綜合素質和履職能力。
在原有34個脫貧村的基礎上,潘集區新增1個鄉村振興示范村,1個鄉村振興重點推進村作為第八批選派村,擇優遴選108名優秀黨員干部到村任職。印發《關于開展選派工作“六項行動”的通知》,不定期開展走訪和電話督查,自第八批選派干部到村以來,召開選派工作座談會1次、開展工作督查5次,選派干部累計開展走訪12000余戶,為選派村爭取項目98個,落實項目資金超2380萬元,解決難題283個,切實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潘集區堅持把基層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把文化素養高、創業激情高、關心家鄉發展的400名優秀大學畢業生、致富能手、退役軍人、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納入村級后備干部培養選拔對象。采取“多對一、面對面、手把手”傳、幫、帶的方式把后備干部納入村干部教育培訓對象,幫助后備干部在學中干、干中學,著力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領頭雁”,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人才支撐。
打好“三張牌”,激活鄉村振興“源動力”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潘集區各村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創新載體,探索發展模式,持續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賀疃鎮塘西村通過完成“生態農業分公司塘西生態鴨稻米生產基地”建設任務,實現“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格局,2021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123萬元。
嚴格對照省鄉村振興績效評價標準做好資金、項目安排工作,做到讓項目等資金,不讓資金等項目,確保資金匹配和項目批復的及時率。2022年已先后召開5次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及時批復項目,共計批復項目56個,資金4170.87萬元,產業項目21個,計劃資金2716萬元。同時,圍繞已批復銜接項目建設任務,區相關部門和項目主管單位積極協調,抽調人員不間斷現場督導,扎實推進項目落地落實。
完善村級治理服務體制,通過網格化管理,建立健全黨委、支部、黨小組三級網格長效管理制度。目前,潘集區已形成較為成熟的三級聯動網格體系,基層黨建與中心工作有機融合,為推動鄉村振興賦能聚勢。
積極健全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民主決策機制,注重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作用,完善村級事務運行機制。深入開展鄉村文明行動,深化各類文明創建,推動紅白理事會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充分發揮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利用村中事、身邊人,引導農民自覺弘揚道德新風。祁集鎮黃崗村以文明新風評比為抓手,強化村規民約執行力度,積極探索村民“積分制”管理機制,用正向積分和負向積分的形式對村民進行量化評比,助力打造農村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記者 賈靜 通訊員 周靜 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