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臺縣68萬畝小麥顆粒歸倉
麥浪翻滾,滿目金黃,又是一年麥收時。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鳳臺縣68萬畝小麥陸續開鐮收割,廣大種植戶紛紛搶抓晴好天氣,忙著搶收小麥,確保顆粒歸倉。
在劉集鎮彭圩村麥田地里,大型收割機馬力全開,在田間來回穿梭,金色的小麥成排倒下,飽滿的麥粒從收割機的儲糧倉里“吐”出,一片豐收的場景。“家里種了六畝多地,今年收成很好,現在全是機械化作業,效率很高,一會兒功夫就收割完了。”彭圩村村民彭東高興地說。
對于農機手桂慧來說,“三夏”是她一年中最忙的時節,“這幾天正是麥收高峰期,我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出門,一直干到晚上八九點,一天下來,每臺收割機能收割100多畝小麥。”桂慧說:“我們為麥收做足了準備,特別對小麥減損非常重視,提前對農機具進行維修保養,前期縣農業農村局也對我們進行了專業培訓,保證農民顆粒歸倉,增收增產。”
“農場共承包了700多畝土地,現在已經收割了690畝,有收割機3臺,5名農機手,由于使用了良種良法、科技化種植,今年每畝小麥要比去年增收5公斤。”彭圩村良慧家庭農場負責人彭良說,今年他家種植的700多畝小麥,全部是優質品種,雖然去年播種有點晚,但由于小麥中后期強化了田間水肥技術措施運用,開展了赤霉病統防統治,促進苗情轉化升級,小麥一二類苗超過了9成,為豐收夯實了基礎。
在鳳臺縣岳張集鎮六院村千畝連片的麥田里,記者看到,十幾臺大型聯合收割機,正開足馬力,聯合作業。機聲隆隆里,飽滿的麥粒傾瀉而出,一輛輛運糧車,循環往復,來回運個不停。鳳臺懷彪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負責人徐懷彪告訴記者,這幾天,他們相繼投入十二臺套大型聯合收割機,加班加點,晝夜奮戰,抓住晴好天氣,搶收小麥。每臺農機配兩名農機手,實行人休機不停,確保合作社簽訂的五千畝訂單小麥顆粒歸倉。
鳳臺縣楊村鎮店集孫莊村民組村民王貴芝,種七畝地,丈夫和兒子都在上海打工,疫情不能回來。店集村騫騫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得知情況后,組織助耕隊隊員孫貴芹調配農機幫助她家不到半天時間,七畝小麥就收割完畢。“指望俺自己,五天都割不玩,真的很感謝他們!”王貴芝感激地說。
進入“三夏”以來,為確保豐收的糧食顆粒歸倉,鳳臺縣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以服務“三夏”生產為宗旨,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小麥收割中的主力軍作用,多措并舉做足前期各項準備工作,通過制定小麥搶收工作方案和搶收應急預案,在縣內主要交通路口設立跨區作業接待站,幫助外來機手解決跨區作業中遇到的信息、油料、氣象和機械維修等方面的困難,開展小麥機收減損的宣傳教育培訓等,確保小麥適時收獲,夏糧顆粒歸倉、豐產豐收。同時,鳳臺縣還成立3個督導服務組和15個小麥搶收應急服務隊,深入麥收一線,了解鄉鎮工作進展,開展督導服務,及時發布機械流動、小麥收獲、農情氣象等信息,確保機械高效作業,并引導有條件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軍、烈、孤、困、寡等家庭和因受疫情影響、在外務工人員無法回來收割小麥的家庭,提供優先、優質農機服務,讓困難家庭體會到更多的社會溫暖。
“下一步,縣農業農村局還將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繼續為‘三夏’提供后勤保障服務,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確保小麥及時收割、顆粒歸倉。”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股長劉勝強說。
據悉,今年鳳臺縣小麥播種面積68萬畝,截至目前已收割67.6萬畝,累計投入聯合收割機3600臺套,機收率達到99%以上。為應對不利天氣對小麥收割的影響,鳳臺縣準備了400多臺烘干機械,隨時待命,確保全縣小麥收割后按時歸倉。(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岳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