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精心打造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淮南樣本”
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以市委部署開展的社會治理攻堅行動為抓手,充分發揮“五大作用”,堅持“五治融合”、防范“五大風險”,畫好“同心圓”、建強“善治鏈”、筑牢“防火墻”,著力打造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淮南樣本”,取得了初步成效。據全省民調顯示,2021年我市群眾安全感指數和政法滿意率指數分別達98.68%、97.06%。
發揮“五大作用”,畫好市域共治“同心圓”
發揮黨委領導作用,增強“統籌力”。市委著眼淮南高質量發展,將市域治理現代化工作納入“五大攻堅行動”,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落實。市委常委會先后8次專題研究重點問題。市、縣區成立黨政“一把手”為雙組長的平安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市域治理專項組,組建試點工作專班。市委平安辦提出73項市域社會治理攻堅重點任務,納入全市平安建設考評。推動90個鄉鎮(街道)政法委員專職化全覆蓋,制定了《淮南市鄉鎮(街道)政法委員管理暫行辦法》,明確7項工作職責,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發揮政府負責作用,增強“執行力”。市政府將市域社會治理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細化政府部門職責任務清單,實行項目化推進。大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全省法治政府目標績效考評我市得分位居全省第二。市、縣兩級綜治中心全部落實了事業單位機構編制,核定的37個編制目前人員已基本到位。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行動,36個部門、906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統一受理、分類審批、統一出證”,政務服務滿意率達99.99%。
發揮群團助推作用,提升“聯動力”。大力推動群團力量資源向基層下沉,推行區域化黨群聯建,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科學整合轄區群團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市婦聯在全市829個村都建立了“婦女議事會”,推行志愿律師和心理咨詢師服務制度,從源頭預防由婚姻家庭矛盾糾紛引發的“民轉刑”案件。市總工會在微信公眾號搭建“法律服務”平臺,專門聘請律師為職工提供法律服務。
發揮社會協同作用,提升“聚合力”。在全省率先建立社會組織黨委,單獨或聯合組建黨組織36個,實現了市管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全覆蓋。以“網絡化+網格化”為重點,扎實推進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提升工程,全市城市社區專職網格員到位率95.6%,農村兼職網格員到位率100%,政法干警進網格、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經驗做法在《人民日報》刊發報道。
發揮公眾參與作用,提升“驅動力”。堅持走群體路線,成立反電詐公益聯盟、“平安信使”志愿服務隊等多元化“義警”隊伍。大力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建成志愿者工作站1186個,組建各類志愿者隊伍3588支,注冊志愿者達到62萬人,參與志愿服務的志愿者占比達74%。聯合淮南師范學院成立“淮南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院”,借助高校人才資源優勢,推進高校理論學術研究與地方市域社會治理實踐深度融合。
堅持“五治融合”,建強市域共治“善治鏈”
創新打造“政治”品牌。在基層黨組織中探索設立政治指導員,扎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社會組織。持續深化“社區吹哨、黨員報到”制度,組織發動7萬余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助力疫情防控、文明創建、服務群眾等工作。將235家在淮物業企業全部納入黨建管理,將其參與基層治理作為考核得分重要依據,納入“紅黃榜”管理,發揮了政治引領作用。
創新打造“法治”品牌。激活《淮南子》文化法治基因,創建了“豆娃說法”法治文化品牌,研發《豆娃說法—民法典系列原則》等法治文化作品近200余件,受到群眾的喜愛。開設農民法治學校,著力將村“兩委”班子成員、調解員、網格員培育成農村普法骨干,成立8支普法宣講隊伍,培養農村法律明白人16157人、法治帶頭人2013人。大力推進無訟村(社區)創建,命名掛牌“無訟村(社區)”603個,持續提升基層運用法治思維處理事務的能力。
創新打造“德治”品牌。深化“踐行核心價值、打造好人淮南”活動,2021年14人獲評“安徽好人”、5人獲評“中國好人”。大力弘揚社會公德并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培育推廣鳳臺縣“王玉芹工作室”、謝家集區“老支書調解隊”、八公山區“老娘舅”、潘集區“銀齡矛調工作室”等20余品牌,確保小事不出村。推動成立見義勇為基金會,完善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措施,市級對1個見義勇為先進集體、14名見義勇為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
創新打造“自治”品牌。堅持示范引領,先后創建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9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67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266個。堅持自治為基,倡導鄰里互助文化,形成了八公山區“鄰里幫幫團”,讓群眾唱“主角。開展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建設,加強對村級“小微權力”的運行監督。推廣“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引導法律顧問和公正機構積極介入“兩委”換屆等重要村務,保障群眾依法行使權利,提升基層自治能力和法治水平。
創新打造“智治”品牌。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按下市域社會治理“加速鍵”。網格化“E治理”智能平臺實現市縣鄉村四級應用,采集錄入各類信息400余萬條,流轉處置網格事件1.98萬件,以網格之“智”助推社會治理精細化。推進政法跨部門大數據協同辦案平臺建設。在6個社區開展智慧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建成智慧安防小區500余個。法律服務機構在“安徽法網”開設“店鋪”186個、“上架”法律服務產品1818個,為群眾提供“淘寶式”法律服務。
防范“五大風險”,筑牢市域共治“防火墻”
防范政治安全風險。深入貫徹國家總體安全觀,嚴格落實維護國家安全主體責任,健全情報信息、宣傳教育、應急處置等機制,成立全市反邪教協會,確保了政治安全。
防范社會治安風險。認真貫徹《反有組織犯罪法》,健全掃黑除惡斗爭常態化機制,2021年以來啟動偵辦涉黑惡案件19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73人,破獲刑事案件283起,打擊戰果位居全省前列。扎實推進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和養老詐騙專項整治行動,抓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1377人,破獲案件1731起,追回受害人損失424余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28%、58%、600%。
防范社會矛盾風險。嚴格落實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細化制定了105項評估目錄清單,建立評估專家庫,引入12家第三方機構,提升依法決策水平。推動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與信訪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融合,打造“一站式”解紛平臺,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級矛調中心全覆蓋,98%的矛盾糾紛在三級中心得到有效化解。《安徽政法信息》推介了我市該做法。
防范公共安全風險。大力推進立體化、智能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動“110接處警”模式改革,建成“校園一鍵式緊急報警和視頻監控報警平臺”,44家二級以上醫院實現“一鍵式緊急報警”。建成了全省首家正科級建制的市級“反電詐中心”,2021年以來攔截詐騙電話15萬余起,止付金額19.5億元。深入開展“鑄安”行動,2021全市發生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均為全省最低,同比分別下降32%、46%。
防范網絡安全風險。扎實推進網絡生態治理,先后開展“江淮凈網”“清朗”等系列專項行動,監測處置有害網站76家、各類違法有害信息2萬余條,關停網絡賬號1萬余個,責令19家網站注銷備案,依法維護網絡安全,營造清朗網絡空間。(通訊員 吳文波 崔小鵬 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