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一條不容侵犯的“高壓線”,是“民生之本”,是“健康之源”。
今年以來,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黨政同責,踐行“四個最嚴”,防風險、守底線、惠民生、促發展,持續完善監管機制、創新工作舉措、強化日常監管、依法嚴懲違法違規行為,不斷推動食品安全“守底線、查隱患、保安全”專項行動向縱深開展,牢牢守住不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底線,全市食品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群眾食品安全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專項行動,重拳出擊
我市結合食品產業發展和日常監管實際,聚焦“七個環節十大領域”,堅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則,深入查擺食品安全領域的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15000余人次,檢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5117家,發現問題733項,完成整改654項。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分別制定了《淮南市進口冷鏈食品疫情防控應急預案》《淮南市疫情防控期間食品生產企業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防御工作預案》《淮南市疫情防控期間餐飲企業食品安全預案》等方案預案,及時消除食品安全隱患,確保各項疫情防控措施落實到位,確保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無死角無盲區。食品各環節分別根據本環節特點,建立了風險隱患清單和重點企業、重點業態或品種、重點區域風險隱患工作臺賬,分類分級施策監管。
重點環節,整治有力
我市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構建校園食品安全網,對全市796家持證學校食堂進行全覆蓋檢查,排查出風險隱患227條,立案7件。目前全市已形成成熟的“三級檢查制”,即學校對標對表全面自查、縣區全覆蓋檢查、市級全方位督查。全力構建網絡訂餐食品安全網,全面推廣網絡餐飲服務食安封簽,全市現有入網餐飲企業6159家,全部使用“食安封簽”,食安封簽使用數量215萬份,占外賣總單數的比例86%。全力護航疫情期間隔離點供餐食品安全。疫情期間,全市共有79個供餐單位,為121個隔離點供餐,每餐提供餐食約9000余份。市場監管部門與供餐單位簽訂《食品安全承諾書》,緊盯安全隱患,強化餐飲操作規范,通過采取視頻巡查+實地檢查+企業自查等組合方式,排查防控風險隱患。同時,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保健食品科普宣傳“進老年大學、進養老機構、進干休所”活動,編印了特殊食品宣傳手冊6000份。督促益益公司全面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夯實食品安全基礎,嚴格全過程管控,嚴把嬰配產品質量關。
結合特殊食品專區專柜經營示范店和示范街創建工作,我市重點檢查特殊食品專區專柜銷售、進貨查驗、標簽說明書與注冊備案內容一致性、保健食品消費提示等落實情況,組織開展督查檢查我市特殊食品經營單位600余家,對特殊食品違規經營行為下發了當場處罰決定59份。
全程監管,規范嚴格
在生產領域,我市按照“一企一檔”原則督促企業建立食品生產安全風險、措施和責任清單,在企業自查基礎上,結合監督檢查、抽檢監測、投訴舉報等信息,形成企業風險隱患清單。目前已搜集174份清單。確定壽縣、八公山區和潘集區作為豆制品食品生產單位重點整治區域,進口冷鏈食品、糕點、大米、小麥粉、豆制品列為重點整治品種,因時因地開展隱患排查、綜合治理和專項整治工作。同時,堅持強化高風險企業監管,及時處置安全隱患,對3家2021年抽檢兩批次不合格企業和1家2022年抽檢三批次不合格企業派出核查處置“流動診所”,加大技術專家幫扶力度。注銷2家2021年抽檢兩批次不合格企業食品生產許可證。
在流通領域,我市進一步加強進口食品疫情防控,強化“五全”閉環管控。針對進口冷鏈食品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重點單位、重點時段,實施一企一臺賬,全面排查突出問題,逐一解決風險隱患,立案查處冷鏈食品違法案件19起、移送公安6起。開展農村市場食品安全綜合治理能力提升行動。將農村市場假冒偽劣食品治理工作作為農村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完善農村市場食品安全治理機制,提升農村市場食品保障能力和水平。開展流通環節專項檢查。將校園及周邊食品銷售經營者列入高風險等級監管,實施全覆蓋、高頻次監督檢查。檢查校園及周邊銷售者601戶次,食用農產品經營者461戶次,商場超市307戶次,農貿(批發)市場168次。檢查發現風險隱患123個,化解風險114個,責令限期整改59個,責令限期整改59家。
市場監管部門還加大抽檢監測力度,均衡、快速推進年度食品安全抽檢監測任務。截至目前共完成抽樣4458批次,完成檢驗2898批次。(記者 賈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