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會把我們家的20多畝地托管給種地大戶,這下我再也不用為種地發愁犯難了,孩子也能安心在外打工了……”這是鳳臺縣尚塘鎮黑河村年逾八旬的老嫗朱秀英發自內心的感慨。
朱秀英今年82歲,她的4個兒子常年在上海務工,家里近20畝責任田除自己種點口糧田外,余下的只得無償送給左親右鄰耕種,多年沒有分文回報,朱老太整日為土地的事處于尷尬窘境。
自從鎮村開展農業生產大托管以后,朱老太家的每畝地每年可以獲得800元的托管費收入,加上糧食補貼仍歸農戶自己所有,以及政策性分紅補貼,每畝全年收入超過1000元,這樣朱秀英家的土地,經托管后總收入達2萬多元,第一次享受這樣的“紅利”,朱老太笑得合不攏嘴。
同村的種糧大戶王孝忠高興勁更是不言而喻,鎮村開展土地“大托管”,給王孝忠這樣的土地承包大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期!按逦瘯䦶慕衲甏汗澲两,一刻也沒停止幫我們做土地托管的事,這下我流轉承包的400畝土地種起來方便多了……”王孝忠一邊向流轉地種植的稻田里追施返青肥,一邊高興地夸獎鎮村土地大托管的做法得民心、順民意。
今年50多歲的王孝忠,以前干過小型磚窯廠、從事過養殖美國落地王種鴿繁育和販運,因政策不允許和經營不善而另從他業。最終,他選擇了從當地外出務工農戶手中流轉土地,開展承包經營,從當初的30畝、50畝,到現在的近400畝。“400畝轉包地分散在周邊4個聯隊的300余塊地里,多數夾在農戶承包地的中間,不便于大型農業機械的耕種作業,更不利于肥水和施藥管理,這些成為我流轉土地種植的障礙和心病!蓖跣⒅腋嬖V記者。的確,王孝忠流轉承包的土地分散當地前王、高莊、大王、后王4個聯隊的農戶承包地中間,涉及外出農戶80余戶。分散的土地最大的耕種難題不僅限于“田埂多”、“地頭多”,機耕難、施肥難、收割運輸難擺在面前,更談不上高科技無人機飛防,這些一度成為王孝忠放棄大戶經營的內心想法。
像朱秀英這樣60至80歲以上年紀還在為子孫外出留下的責任田而忙碌耕地的老人在尚塘鎮不下于6000人,這些留守老人不僅要在家給兒孫們看孩子,更多的是還需要幫助兒孫耕種田地,辛苦一輩子到老不能安享晚年,都是因為土地“纏”住了他們的手腳。
為解決留守老人種地難的問題,增加老人對農業生產工作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尚塘鎮把《土地托管致全鎮干群的一封信》通過鎮無線廣播持續向群眾宣傳,其內容不僅讓全鎮外出務工人員在外放心務工創業,在“大不動、小調整”土地政策保持長期不變的原則下,開展土地“零地并整地”、“小塊并大塊”試點。同時,也讓像王孝忠這樣流轉承包土地的種植大戶吃了一顆“定心丸”。全鎮出現了南李村李長宇、崔海村崔孝陽、安圩村孫聯、安綆村趙立輝、龍廟村孫國香等40多戶流轉200畝至600畝不等的土地承包大戶,已成功簽約流轉或意向流轉土地30700畝,占全鎮耕地面積的46%以上。與此同時,四川米老頭食品工業有限公司、貴州茅臺酒業有限公司等國內知名企業也紛紛伸出意向托管土地“等鍋下米”的橄欖枝。
尚塘鎮結合目前種地收入的實際,以現在水稻價格產出比作分析對照,家庭承包與委托管理的收益相比照,在不改變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收益權和國家惠農政策享有權的前提下,因勢利導開展大托管的政策宣傳,力爭把大托管工作落實到實處。
“通過推進土地大托管工作開展,徹底解決留守老人因種地難而產生的后顧之憂,實現了農業規;⒓s化、機械化生產,較好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更好地服務農民與企業間的雙贏,盡快實現鄉村振興,煥發土地經營的活力和張力。”尚塘鎮負責人如是說。(記者 劉銀昌 通訊員 劉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