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區穩步推進就業促進行動
“今天來參加這個招聘會收獲不小,提供崗位也不少,而且都在八公山區,能在家門口就業真是方便了!”7月下旬,在八公山區人社局舉辦的招聘會上,求職者邵旭辰找到了適合的工作,他高興地說。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穩,則本固、邦寧、心定、民安。今年以來,八公山區迅速貫徹就業促進暖民心行動,聚焦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就業困難和失業人員需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發力、群眾受益”,織密就業幫扶“一張網”,為服務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三公里”就業圈,助力“家門口”就業
八公山區在新莊孜街道率先打造了團結社區、治東社區兩個“三公里”就業圈平臺,引入知名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打造并推廣“社區快聘”小程序,聚焦困難人員、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構建“區統籌+街道中心+社區網格+小區服務點”的服務網絡。
線上線下齊發力,就業幫扶“送上門”。該區線上通過微信小程序、公眾號、小區業主群等渠道宣傳“三公里”就業圈平臺操作使用流程,線下通過在街道社保所、社區服務中心、居民小區出入口、樓道口等場所張貼宣傳標識牌、海報等,讓用人單位和群眾更深入地了解該項就業服務新舉措。同時積極組織鄉鎮街道對轄區內各經營實體和就業困難人員、失業人員、有就業意愿勞動者的情況進行摸底,精準了解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就業的需求。并鼓勵號召有就業意愿的人員在平臺上進行個人信息登記、發布求職信息,對有迫切需求的群眾和用人單位,進行“手把手教學”,讓群眾實現“指尖就業”求職不出門。“8月我們還將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打造5個‘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該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精準服務,人崗對接多方共贏
“僅今年以來我們區就舉辦了80場招聘會。”八公山區人社局負責人段麗莎介紹說,他們有計劃地組織專場招聘會,將每周三、周六的2+N招聘會重點面向農民工、城鎮登記失業人員、退役軍人、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人員等求職者,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公共就業服務,促成了眾多企業和求職者雙方達成意向。
精準對接,精準定制,精準服務,八公山區積極落實求職用工精準對接計劃,助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下沉一線,摸清用工需求。該區結合“四送一服”等工作,組織人社專員深入轄區企業,了解企業當前經營狀況、用工規模、人才需求計劃等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將就業信息和崗位送到求職者手中,實現求職與用工零距離供求對接。
為了增強供需匹配度和針對性,該區對適齡務工人員就業情況進行詳細調查,搭建企業和勞動者交流平臺,最大限度實現人崗對接,多方共贏的新格局。并采用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宣傳,通過官方網站、QQ群、微信群等平臺發布春風行動活動安排、崗位需求信息和重點招聘場次預告,每周固定招聘會發布招聘信息,張貼季度招聘信息海報,開展點對點精準推送招聘崗位信息,提供方便快捷就業服務。
幫扶就業,凝心聚力普惠民生
“沒想到領到了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3000元,還有6個月社保補貼4800多元,我們八公山區本地的就業促進政策特別暖心。”小薛是杜阿姨食品有限公司今年新吸納的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能拿到這些補貼他感激不已。
“暖心助航”高校畢業生。八公山區進一步落實促進高校畢業生本地就業專項行動,保障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供給,打通人才招引線上渠道,并加強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截至目前已完成就業見習基地認定開發28家,募集青年就業見習崗位350個;完成短期就業見習基地認定開發41家,開發150個青年見習崗位,安排未就業畢業生開展3-6個月就業見習、參與疫情防控等服務。
托底幫扶,困難群體就業不再難。通過購買服務方式,該區重點向勞務派遣企業、家庭服務業企業、物業管理服務企業、養老服務機構等企業(單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開發公益性崗位382個,在鎮(街道)、村(社區)開發疫情防控員、安全信息員等臨時性專項崗位80個,安置有就業意愿的因疫情等原因的失業人員。并加大政策性崗位和區屬企業崗位開發,鼓勵就業困難人員實現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截至今年7月,已發放就業困難人員靈活就業社保補貼238人次135200元,發放小額擔保貸款912萬元。
技能培訓,助力農民工及時就業。緊緊圍繞用工企業需要和市場需求,該區就業服務中心今年以來采取培訓和技能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前技能培訓、創辦企業培訓等各類培訓班33期,參與培訓人數達1394人。培訓內容覆蓋人工智能工程技術、電子設備裝接、中式面點和保安員等各個領域,提高了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農村富余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及企業新錄用員工等群體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使他們有一技之長。同時落實就業“131”幫扶舉措,主動上門聯系,為每一位有意愿的待業群眾免費提供1次職業指導,推薦3個適合的崗位信息,落實1個培訓項目。(記者 何婷婷 通訊員 朱守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