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市水利部門統籌疫情防控和備汛工作兩不誤,全力念好盯、防、抓“三字訣”,不斷筑牢我市水旱災害防御“安全網”。
盯重點部位,我市重點盯緊92座中小型水庫、450公里主要堤防、209座主要水閘和在建水利工程等度汛安全工作。在盯“點”上,我市成立水旱災害防御工作領導小組,對水旱災害防御工作任務進行分解和細化,明確責任分工,全市92座水庫大壩安全責任人和防汛“三個責任人”全部落實,并完成在線培訓。重點強化水庫汛限水位和調度運用管理,尤其是列入病險水庫的田家庵區泉山湖北庫和謝家集區乳山水庫,督促淮南高新區加強泉山南水庫溢洪通道等問題整改監管。加強市屬泵站及各小型泵站的維修養護,強化對支流水系泵站排查檢修,確保險時可用、安全可靠。在盯“線”上,由于我市行洪區建設標準及堤防防洪標準普遍較低,高水位時很容易發生險情,我市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部署要求各縣、區和有關部門加強安全檢查及巡查防守,就近備足防汛物料,制定切實可行的度汛方案或應急搶險預案,對已除險加固的工程,要求充分做好巡堤查險及防汛搶險的準備,確保險情及時有效處置。在盯“面”上,針對全市6個行蓄洪區的具體情況,相關縣、區已編制完成了行蓄洪區運用預案和行蓄洪區運用操作手冊。
防重點環節,我市重點圍繞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能力提升,做好預警預報、物資儲備、搶險技術支撐等準備工作。在聯防上,開展水旱災害防御響應工作規程修訂,強化與應急響應的有效銜接。市水利局與市氣象部門、省水文部門、周邊地市水工程管理單位和阜陽、六安、蚌埠等地建立信息互通和共享機制,在應對3月份“倒春寒”和降雨期間,已開展不同形式防御會商30余次。在物防上,我市重點制作了《淮南市防洪工程位置圖》,強化物資儲備,落實袋類44萬條、布類5萬平方米、樁木96立方米以及發電機、打樁機動船只等,落實社會號料,簽訂了儲備協議。增設20臺(套)臨時排澇機泵,保障在建水利工程施工區域和影響區域應急除澇。在人防上,我市組建62人的水旱災害防御專家庫,成立市本級水旱災害防御應急搶險隊伍60人、水利工程施工企業防汛應急搶險隊伍16支585人。在技防上,市水利局指導縣區修訂水庫、堤防、行蓄洪區度汛等各類防汛預案(方案)約240項,對我市農村基層防汛預報預警系統、小水庫雨水情自動測報系統進行調試升級,保障數據到報率和精準度,確保汛期及時預報預警水雨情信息,提升信息化平臺度汛效益。重點組織編制審查10項在建工程度汛方案和超標準洪水應急預案。
抓重點工作,為將因疫情影響造成的滯后進度趕回來,市水利部門加強抓隱患排查力度,對妨礙河道行洪、影響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等隱患開展了全面排查和適時“回頭看”,截至目前,累計排查發現問題44處,針對發現的問題實行臺賬銷號閉環管理,44處問題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并落實了度汛措施。在抓預警預報精度上,市水利局加強與應急、氣象部門密切協作,及時會商研判,科學預測預報雨水情,有針對性發布預警信息,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在抓水利工程調度上,統籌考慮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加強水庫、涵閘、泵站等水利工程調度,打好工程調度提前量,最大限度發揮工程綜合減災效益。在抓培訓演練進度上,突出預警響應、重大調度和人員轉移等關鍵環節開展培訓演練,著力提升管理和技術人員履職能力,5月27日,圍繞“泵站調度、水庫搶險支撐、堤防應急搶險”等開展了水旱災害防御預演,5月28日,圍繞“行蓄洪區管理和防汛業務知識”舉辦全市水旱災害防御知識培訓班,6月17日下午,市水利局聯合淮南軍分區開展了“淮南市2022年軍地聯合水旱災害防御實戰演練”。在抓抗旱保水強度上,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動態監測墑情、旱情,加強會商研判,及時發布干旱預警,及早落實應對抗旱措施,把握工作主動。針對近期發生的旱情,于5月20日、6月17日、6月22日和7月14日發文部署重點強化水庫、閘壩等水利工程的調度,統籌做好河道、湖庫適度蓄水保水,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統籌安排生活、生產、生態用水,保障城鄉供水安全。截至目前,累計協調淠史杭管理總局引水約2.3億方,調度泵站提水約3億方(大中型泵站提水約2億方)。 (記者 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