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實施老年助餐服務行動,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六心”老年食堂(助餐點),讓老年人吃出“幸福味道”——“六心”助餐服務溫暖老人幸福“食”光
“今天的菜品有紅燒肉、紅燒仔雞、家常肉絲、清炒豆角……陳大爺您的是10元餐券,可選一個葷兩素,那邊有米飯和菜湯,不夠還可以再添點。”8月28日中午,記者來到田家庵區前鋒社區老年食堂,看見工作人員正熱情地為老人們打飯菜。
打完飯菜,陳衛軍老人來到一個餐桌前坐下,和熟悉的鄰居們邊吃邊聊。“一葷兩素10元,兩葷兩素12元,真的很實惠!”陳衛軍老人告訴記者,社區食堂環境整潔,價格合理,飯菜可口,符合老年人清淡的口味,在這里吃飯省事又省心。
“食堂的每頓飯菜,都由廚師依據老年人飲食習慣進行定制,注重菜品多樣、葷素搭配、營養均衡,確保老人們吃得營養健康。”前鋒社區老年食堂負責人韋鵬告訴記者,社區老年食堂采取企業投入+政府補助相結合的運作模式,目前老年食堂已延伸至黎明和供電社區,受到了老人們的歡迎。
小飯碗里裝著大民生。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吃飯不方便逐漸成為民生問題。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市聚焦人民群眾天天有感的關鍵小事,部署實施老年助餐服務等10項暖民心行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老年助餐服務行動,主要和分管負責同志多次實地調研老年助餐服務工作。市委書記任澤鋒在調研時強調,要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精心開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真正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做好調研功課,把食堂建在老年人“家門口”
據悉,我市60周歲以上人口約為63.7萬人。市民政局作為牽頭單位,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獨居、空巢、留守等困難老年人的信息摸排,確定了全市老年助餐服務供給能力滿足不少于12萬老年人的就餐服務需求。
“群眾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我們著眼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制定了‘打基礎、再提升、后完善’三步走工作計劃,有力有序推進老年助餐服務行動。”市民政局局長鄭田宏告訴記者,2022年為“能力建設年”,目前全市共建成551個老年食堂(老年助餐點),打造了“10分鐘就餐服務圈”;2023年為“建設提升年”,力爭新增城市老年食堂(助餐點)不少于87個,新增農村老年食堂(助餐點)不少于84個;2024、2025年為“優化服務年”,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均衡、方便可及、多元主體參與的老年助餐服務網絡。
在規劃建設中,我市堅持先急后緩、量力而行、分類推進,城市社區按照10分鐘就餐服務圈合理布局,農村優先在留守空巢獨居等老年人多、居住比較集中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布點,把食堂建在老人“家門口”。明確建設標準,以建設助餐點為主、老年食堂為輔,老年食堂建設供餐能力在50人/餐以上,就餐面積原則不少于50平方米;老年助餐點一般集中就餐人數達到10人以上,面積原則不少于20平方米。如壽縣利用閑置國有資產改建成建筑面積600多平方米的紅星社區老年食堂,可容納60多人同時用餐,并集就餐、書畫閱覽、棋牌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有效擴大老年助餐服務供給。
落實補助政策,確保老年人吃得起、吃得好
“為讓老年人吃得起、吃得好,我們在助餐企業對老年人優惠的基礎上,對60-69歲、70-79歲、80歲以上的老年人,政府分別給予每餐1-3元就餐補貼;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低保對象中的老年人,每餐補助3元。補助不可疊加使用,每天限補助1次。”鄭田宏告訴記者,為方便老年人就餐,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有助餐需求的,持身份證前往老年助餐機構,通過簽字、記賬等方式進行用餐記錄,從而享受助餐優惠。目前,我市正計劃建設老年助餐綜合監管平臺,實現統計、結算、管理等信息化,實現區域內通用,提升老年助餐服務信息化管理水平。
同時,我市積極拓展助餐模式,推行“養老服務中心(站)+助餐”“餐飲企業+助餐”“物業服務+助餐”“機關(事業)單位食堂+助餐”“敬老院食堂+助餐”“中央廚房+助餐”“公益慈善+助餐”等7種老年助餐模式,努力形成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
打造“六心”服務,讓老年助餐吃出“幸福味道”
我市在抓好布局建設、政策保障的基礎上,注重提升服務,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六心”老年助餐服務模式,讓老年助餐服務“暖胃”更“暖心”。
一張“就餐圖”,讓老人吃得省心。針對老年食堂建好但群眾不知道在哪、老年食堂優惠等問題,在全市范圍發送老年助餐服務公益提醒短信,印發了《老年助餐告知書》《致老年人的一封信》,繪制了“老年助餐地圖”。“有了‘老年助餐地圖’,讓我們對附近的老年食堂(助餐點)心中有數,方便老友們閑暇之余一起‘約飯’。”家住淮南高新區恒大綠洲小區的王益民老人告訴記者,今年夏季,天氣炎熱,他和老朋友幾乎吃遍了附近的社區食堂。
一個“開放日”,讓老人吃得開心。為讓老年人更多地了解老年食堂(助餐點),各縣區自行組織開展了“老年食堂開放日”活動,老人可到食堂(助餐點)免費用餐,欣賞社工和志愿者的歌舞表演,老年人圍坐一起邊吃飯、邊聊家常,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油然而生。
一份“特色菜”,讓老人吃得舒心。老年食堂不僅在營養搭配上下功夫,更注重淮南人的用餐特色、飲食習慣,將“適老化”菜品進行“本土化”改造,在注重營養均衡的前提下,調制出重味、重色的淮南特色適老菜品,推出了淮南牛肉湯、蘆集綠豆圓、洛河豆餅等淮南特殊美食,讓老人“爽”在口中,“暖”在心中。
一場“細走訪”,讓老人吃得暖心。市民政部門將老年助餐與高溫天氣下針對特困老人的“敲門行動”相結合,社工、網格員上門不僅帶去了黨和政府的關懷,也帶去了老年就餐的相關政策。特困老人“足不出戶”可享受一次“上門送餐”服務,免費品嘗一次老年食堂(助餐點)提供的菜品、水果、飲料,讓特困老人在炎熱的夏季感受到黨委、政府送去的“清涼”。
一個“標識號”,讓老人吃得安心。為規范老年食堂(助餐點)管理,我市公布了《關于征集淮南市老年助餐服務統一標識(LOGO)的公告》,確定了社區老年食堂(助餐點)標識,有效提升其辨識度,方便老人識別用餐。
一批“示范店”,讓老人吃得放心。我市堅持示范引領,規范建設,嚴格執行老年助餐機構“六公示”制度,將食品經營許可證、健康證、收費價格以及對老年人的優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諾書、服務(投訴)電話等全部上墻公示。引進資金實力強、服務口碑好、管理運營規范的餐飲企業、養老企業進行合作,實現社區老年食堂(助餐點)服務態度好、飯菜質量優,讓老年人吃得開心又放心。
“老年助餐服務是構建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一環。”鄭田宏告訴記者,我市將136個敬老院食堂升級改造,對社會老人開放,有效滿足了老年助餐服務需求;同時,在老年食堂(助餐點)建設中,注重兼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將老年餐桌發展為“書桌”“茶桌”“棋牌桌”,讓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樂享幸福晚年生活。(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