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來,鳳臺縣把農業農村工作擺在更加優先發展位置,對標“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總目標,優化產業結構,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描繪了一幅“糧食穩、產業興、鄉村美”的新畫卷。
關鍵詞:糧食穩
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
“以前,農活都得自己親手干,又臟又累還掙不了幾個錢;現在,莊稼從種到收全部機械化,省力、省時、省心又省錢,特別在農業‘大托管’模式支持下,俺家20多畝承包地不僅沒撂荒,每年還能獲得幾萬元的收入!苯,在被問及這幾年“三農”與以前相比有什么變化時,鳳凰鎮高皇村52歲的農民高俊琪樂呵呵地這樣說。
作為土生土長的莊稼人,高俊琪可以說是“三農”變遷的經歷者、受益者,他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千千萬萬鳳臺農民的心聲。
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集體增益,近年來,鳳臺縣扎實推進農業生產大托管改革試點工作,有效解決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先后被農業農村部推薦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全國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被列為第一輪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和省農業生產“大托管”示范縣。2022年春季全縣托管112個村,擁有服務主體185個,托管土地10.0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5.1%。參與托管的土地基本實現管理統一化、農田規模化、生產專業化、耕作機械化、作物良種化、污染減量化、銷售訂單化、秸稈資源化、服務精準化,達到了糧食提質增產、黨委政府增彩、集體經濟增益、群眾農戶增收、專合組織增強、銀行保險增盈。
一組對比的數字可直觀展現鳳臺縣10年來的巨變:
——全縣糧食總產量由2012年的56.94萬噸,增加到2021年的61.2萬噸,實現糧食產量“十九連豐”;
——蔬菜播種面積由2012年的10.33萬畝,增加到2021年的13.91萬畝,產量由25.7萬噸增加到38.46萬噸;
——水果種植面積由2012年的0.95萬畝,增加到2021年的1.1萬畝,產量由2.3萬噸增加到2.7萬噸。
關鍵詞:產業興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落戶鳳臺縣的州來綠港智慧農業科技示范產業園經過3年建設發展,已經成為鳳臺縣最大的蔬菜種植基地,集一個核心產業園和若干X輻射園。其中,核心園區總占地面積1045畝,分兩期實施,建設高端智能化農業面積達44萬平方米,總投資約6.8億元。截至目前,一期投產見效益,二期和X輻射園正在建設,預計10月份建成投產。該項目的順利實施,不僅有利于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走職業農民發展道路,更有利于加快推動鳳臺縣現代農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鳳臺縣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為主線,以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為根本支撐,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業、標準農業、品牌農業和現代農業,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截至2022年,全縣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393個,其中國家級7家、省級24家、市級49家,新增58家,合作社成員收益相對于一般農民增長達20%。發展家庭農場2108個,其中新增352個。全縣土地托管面積達41.26萬畝。新建標準化育種工廠9個。優化了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加快特色農業發展。同時,建設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7.9萬畝,其中2萬畝優質綠色小麥專門供給“燕之坊”集團;依托“馬店糯米”地理標志,發展糯稻種植20萬畝,被確定為首批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產品享譽國內外。
關鍵詞:鄉村美
繪就宜居宜業新畫卷
“我常年打工在外,最近回來發現,家門口增添了成片的綠地、健身廣場,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現在村里環境真好,老家變得越來越美了!苯,家住丁集鎮炮樓中心村的村民張坤指著周圍的變化說。
與張坤有共同感受的楊村鎮張大媽,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逢人便夸:“年齡大了,以前上個廁所都不方便,F在好了,三格式無害化衛生廁所與衛生間沖水式坐便器接通,干凈又衛生,和城里住樓房一樣方便,這都是黨的好政策給俺們農民帶來的好生活!
鳳臺縣立足綠色生態作為底色,挖掘傳承文化為靈魂,興業富民為支撐,鄉風文明為抓手,全力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提升美麗鄉村顏值。截至目前,全縣已實施“五清一改”行政村198個,參加32900人次,清理村內溝塘624個、農業生產廢棄物42259噸、農村生活垃圾數量10026噸、亂搭亂建924處、廢舊廣告牌1606個、無功能建筑面積21283平方米,開展清潔衛生宣傳活動2044次,參加32779人次,發放宣傳資料62997份。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870戶,好兒女、好婆媳、好夫妻評選965戶,設好人榜46處;開展美麗庭院評比6318戶,極大調動了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全縣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再掀新高潮。(通訊員 岳 榮 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