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交通運輸部門治理國省道揚塵取得明顯成效
按照《中共淮南市委辦公室關于印發〈2022年市委書記領銜督辦市政協重點提案工作總體方案〉的通知》要求,結合提案反映問題和工作建議,市交通運輸局不斷加大國道、省道揚塵治理力度,持續強化執法檢查,取得階段性成效。
市交通運輸局高度重視提案辦理工作,成立由局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分管副局長任副組長,相關單位負責人任成員的辦理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重點提案定期調度機制,明確辦理單位,落實辦理責任,列出時間進度。按照《強化國道、省道揚塵治理措施的建議》,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淮南市普通國省干線公路揚塵治理集中整治活動方案》,先后部署開展了“亮劍行動”“驚雷行動”“掃疫治違”“貨運車輛超限超載集中整治月”“雷霆行動”“依法整治重型自卸貨車非法改裝行為專項行動”“豫皖兩省八市區域聯動治超”等專項行動,普通國省干線公路環境明顯改善,揚塵治理取得新成效。
交通部門圍繞提案主要內容,8月12日至10月7日,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交通運輸市場“獵狐行動”,重點查處未經許可在公路用地范圍內架設、埋設管道、電纜等設施,在公路上增設或者改造平面交叉道口等違法行為,依法治理在國省干線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圍內擺攤設點、堆放物品、傾倒垃圾、打場曬糧等損壞、污染公路和影響公路暢通的行為,嚴厲查處貨運車輛超限超載等違法行為。活動開展以來,累計開展聯合執法行動178次,查處違規貨車736臺,其中,查處嚴重超限超載貨車7臺;一般超限運輸車輛335臺;沒有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貨物脫落、揚撒379臺;車輛裝載物觸地拖行、掉落、遺灑或者飄散造成公路路面損壞、污染的違法違規車輛15臺。查處公路路政違法行為2起。按照《淮南市矸石運輸車輛沿途拋灑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持續加強對貨源單位和周邊道路、轄區國省干道、縣鄉道的執法檢查,嚴查矸石運輸車輛沿途拋灑、貨源單位放行未采取密閉措施的矸石運輸車輛出廠,今年6至9月份,共檢查貨運車輛10441臺次,其中矸石運輸車輛1111臺次,查處沿途拋灑矸石運輸車輛6臺。
普通國省干線公路揚塵治理集中整治活動期間,交通公路部門共摸排與國省干線接壤的農村區域小路、機耕路以及沿線礦區、建設(養護)工地等路面病害4920平方米、接壤道口167處(存在高差、未硬化等),目前已投入養護資金406萬元,路面病害全部處置完成、道口處置150余處,整修路肩280多公里、清理路肩堆積1880處,修剪行道樹48000余株。深入開展路域環境專項治理行動,重點整治違法私搭亂建、違法廣告標牌、違法擺攤設點、違法涉路施工等行為。加強國省干線巡查,重點加大對G328線、G206線、G237線、G345線和S102線等路段的檢查力度和巡查頻次,集中排查并依法拆除公路、公路用地及建筑控制區內未經許可設置的非交通標志標牌、廣告牌等,對損壞的道路沿線交通安全設施及時維修,消除安全隱患,確保公路美觀和暢通。今年以來,累計路政巡查12.5萬公里,查處涉路案件4起,清除非公路標志等397處、清理擺攤設點和打谷曬場138處,清理公路用地范圍內堆積物43處。
整治過程中,市交通運輸局嚴格落實國省道公路沖灑掃保方案,對全市范圍內4條國道、13條省道實行每天沖洗1次、灑水4至5次。集中整治活動期間,普通國省干線公路保潔道工出勤2.28萬余人次,自卸車1200臺次,灑水4.8萬余噸。落實《淮南市礦區周邊運輸道路揚塵污染治理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全面摸排礦區周邊運輸道路,每周對礦區周邊道路至少進行一次巡查,要求煤炭運輸車輛采取覆蓋、噴淋措施,發現問題及時處置。加強對在建公路、水運工程施工揚塵防治綜合治理工作的監督檢查,從土方開挖、裸土覆蓋,施工區域道路硬化、保潔、灑水,施工車輛拋灑、覆蓋、沖洗,拌合站點、超排放車輛登記等易出現揚塵、污染的地方入手,對督查發現的問題現場提出整改意見,及時下發整改通報。集中整治期間,共開展施工揚塵專項督查30余次,下發督查意見書、告知單20份,對整改不力或屢次未進行整改的,采取約談公司法人、掛牌督辦等方式,督促整改落實。與此同時,交通部門大力實施農村道路暢通工程和農村公路擴面延伸工程,2020年底,全市每個鄉鎮已建成1條連接國省干線的三級及以上公路,已全部完成硬化。今年以來,已實施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工程83公里,總投資8505.8萬元;已完成農村公路養護提升工程428公里,總投資5734.6萬元。
針對下一步工作,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協調資金等多方支持,增加道路機械化清掃能力,建立完善“洗、掃、沖、收”聯合作業流程;持續加大道路揚塵污染綜合整治力度。重點加強礦區及周邊運輸道路揚塵綜合整治,結合夜間、午間等雙薄時段,有針對性地在礦區周邊開展集中整治專項行動,依法查處貨運車輛超限超載、未覆蓋(密閉)運輸和重點貨源單位違規裝載等違法違規行為;督促相關縣區,不斷提高接入國、省道鄉村公路硬化比例,減少生產泥土路直上國省干線,避免帶泥上路現象發生。(記者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