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大托管”改革讓小農戶服氣 ——兩塊稻田的“較勁”
一塊田里的水稻出現倒伏,葉片暗沉,稻穗偏小,且有癟粒;另一塊田里的水稻莖稈粗壯,稻穗沉甸甸,顆粒飽滿……在鳳臺縣丁集鎮耿王村,兩塊相鄰的稻田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場景。
記者日前來到耿王村,在2022年淮南市農業生產大托管水稻優質高產方案現場觀摩會上,兩塊田之間的“較勁”讓大家開了眼界。
“大家來看看,土地托管和傳統種植的區別不小呀。”耿王村書記李桂玉說,葉片暗沉的2畝水稻是村民按照傳統模式種植,另一邊500畝水稻是通過“土地大托管”方式進行種植。
“噠噠噠、噠噠噠……”集中托管的500畝水稻已經進入收割期,種糧大戶管站洋正組織農機忙秋收。兩臺聯合收割機在稻田里往復穿梭,收割、裝袋、稱重、測量濕度……根據測算,土地大托管田塊畝產700多公斤,所含水分34%;未托管農戶田塊畝產500多公斤,所含水分40%。
來自淮南市各縣區的農業專家、種糧大戶走向兩塊緊挨著的稻田,一邊拿把稻穗相互比較,一邊熱烈地討論著。
“從選取良種到田間管理,科學的種植方案減少了化肥、農藥用量,促進了土地增效、農民增收。”手拿兩把不同的稻穗,安徽農管家公司總經理助理向杰說,兩塊田的收獲差距,源于大托管帶來的科技強農、機械強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淮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震宇告訴記者,推廣大托管就是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斷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近年來,淮南市在全國首創以“兩委托兩跟進一托底”為主的農業生產“大托管”改革,引導農戶將土地“委托”給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再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將土地“委托”給農業生產服務主體生產經營,同時協調生產要素、社會化服務“跟進”,引入保險“托底”,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我今年托管了500畝土地,種的是‘皖稻68’,全程機械化種植,無人機、插秧機、收割機等輪番上陣,今年水稻畝產750公斤左右,能賣到2000多元。”站在自家田頭,管站洋對記者說。
田埂的另一側,村民王家友禁不住感慨:“本來還不服氣,這一比較真是看到了差距。今年秋種,我也要將這2畝地托管給大戶,不僅土地不撂荒,每畝有850元保底收入,我還能出去打工,日子一定越來越紅火!”
(安徽日報記者 柏 松 見習記者 張彩莉)
(《安徽日報》10月31日5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