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區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八公山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推進矛盾多元化調處,創新社會治理方式,不斷增強平安建設“聚合力”、激活平安建設“內生力”、提升平安建設“發展力”。
“三個一線”一體推進,夯實平安建設之“基”
“平安建設是一盤棋,社會治理的重點難點在基層。”該區政法委負責同志表示,該區強化黨委領導,落實工作保障,探索黨建融合,推動形成上下聯動、層級清晰、一體推進的平安建設新格局。
建強區級“一線指揮部”。成立由區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平安建設領導小組,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每季度專題研究平安建設工作,壓實責任。區平安辦牽頭抓總,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推動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夯實鎮街“一線調度站”。落實鎮(街道)政法委員專職化,實現“黨管政法”向基層延伸。建立政法委員統籌政法資源機制,出臺加強鎮街綜治中心與法院對接聯系制度,定期召集基層“兩所一庭一站”研判會商,實現平安聯創、矛盾聯調、問題聯治。
打造社區“一線戰斗堡壘”。把平安建設與基層黨建深入融合,吸收區屬單位黨組織負責人進入社區“大黨委”,開展結對共建。制定“紅色議事會”制度,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為平安建設提供“紅色引擎”。
“三個平臺”凝聚合力,拓寬平安建設之“路”
重心下移、資源下投、力量下沉,八公山區不斷強化基層基礎建設,有效整合資源,將綜治中心、矛調中心等平臺打造為推動平安建設工作的重要抓手,為平安八公山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開啟民意“直通車”。深入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建立以區級中心為龍頭、鎮(街道)為主干,村(社區)為基礎的三級平臺。打造區綜治中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網格化管理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信訪接待中心“多中心合一”,采用綜治、信訪、司法部門集中常駐,法院、人社等部門輪值入駐方式開展工作,實現“一站式”管理、“一窗式”辦理、“一條龍”處理、“一鍵式”服務。
筑牢心靈“防火墻”。依托綜治中心建設“心聲驛站”心理咨詢室,成立由13名成員組成的專家隊伍,派駐專業心理咨詢志愿服務專員現場接待,推動實現“法律、心理、調解”相結合的維權支持體系。2021年以來,“心聲驛站”舉行心理健康講座20余場次,服務群眾近600人。
建設指尖“警務室”。積極推行“網上警民議事廳”新機制,實現“化解矛盾多元化、守護平安全時空、服務群眾零距離”。全區31位民警建立警民議事廳微信群,將法制宣傳、提醒告知、化解矛盾、安全防范、便民服務、異常報告、弘揚正氣七項警務工作同步上線,做到群眾的事“馬上辦”,群眾的憂“馬上解”。
“三個建設”精準發力,提升平安建設之“效”
該區充分挖掘八公山文化資源,加強網格化、信息化、親鄰化建設,打牢基礎、優化服務,源頭發力提升平安建設水平。
網格化建設擴“維度”。以加強網格精細化建設為基礎,構建“網格化+網絡化”社會治理模式,著力打造“多彩八公、五色網格”工程(黨建引領的紅色網格、平安護航的藍色網格、生態文明的綠色網格、暖心服務的橙色網格、多元共治的金色網格),提高城鄉治理規范化、專業化、精細化水平。
信息化建設提“速度”。堅持智治支撐,突出科技賦能,推廣“e治理”系統,打通屬地與部門間數據壁壘,建立信息匯聚、流轉交辦、聯勤聯動、跟蹤督辦等機制,實現社會治理“一網感知、一站指揮、一體聯動、一次辦結”,累計采集基礎信息12萬條。
親鄰化建設增“溫度”。結合農村“娘親舅大”習俗,遴選品德好、有威望鄉賢人士,成立“老娘舅”調解小組,“老娘舅”成立以來,化解糾紛600余件。探索建立由老黨員、老礦工、熱心群眾等組成的“鄰里幫幫團”,根據特點分為“最可愛的人、愛心媽媽、白衣天使、公平維護者”等特色小組,以專業化+群眾性的方式提供更加多元服務,“鄰里幫幫團”成立以來化解糾紛200余件。
(記者 何婷婷 通訊員 廖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