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潘集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因地施策,大作“優化布局、激發動能、打造品牌、利民富民”開發利用文章,實現林地增值、農民增收、農村增美,鑄造鄉村發展新引擎。
目前,全區林下經濟利用森林面積2.5萬余畝,其中林下種植6000余畝,林下養殖5000余畝,森林景觀利用7000余畝。全區林下經濟經營主體45個,實現綜合產值達到1.8億元。
三個明確,優化產業布局
明確林長職責。明確各級林長在林下經濟發展的職責,在科學高效開展國土綠化,持續開展植樹造林、退化林修復和森林撫育的基礎上,將林下經濟發展情況納入林長制改革考核范圍。
明確任務目標。出臺《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方案》,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原則,根據不同林地不同特點,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構建“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發展格局,初步形成“林下+生態、林下+生產、林下+生活”為主導的“三林三生”發展模式,明確到2025年,全區林業總產值達3.7億元以上。
明確支持政策。將林下經濟納入農業產業獎補政策范圍,以先種后補的方式,對連片種植具備一定規模和條件的種植戶給予獎補資金;對林下經濟形成規模的,特別是對發展快、規模大、效果好的村和企業,給予資金補助和政策傾斜。
三個動作,挖掘發展潛力
做大規模經營。引導林業資源向專業大戶、家庭林場、專業合作組織、林業企業集中,努力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和規;、集約化經營。截至2022年底,全區林業經營主體經營林地1.7萬畝。
做優技能培訓。靈活開展區、鄉、村林業工作者、護林員和林下經濟從業者業務能力提升培訓,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培養留得住的鄉土林業人才,邀請林業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和現場指導。
做新金融支持。著力解決林權估值難、變現難、融資難、林業金融產品單一等問題,推動林銀、林保協同發力,政府引導、銀行推動,創新涉林信貸、保險產品。將林下經濟納入“整村授信”“產業貸”信貸范圍,納入農業特色產業保險范圍。
“三林三生”,打造林業品牌
“林下+生態”。立足區內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需要開發的后湖生態園、東辰生態園等,發揮其2個園區近2000畝生態林特色,發展林游、林學模式等生態經濟。
“林下+生產”。林下種植豐富多彩,在套種搭配上,有“林+藥”,高皇鎮閘口村流轉200畝核桃林,套種中藥等;“林+菜”,高皇鎮張崗村在葡萄果林間種植黃心烏青菜、大蒜等;“林+糧油”,平圩鎮、古溝鄉在沿淮林、沿路林中套油菜,既產生經濟價值,油菜開花季節為鄉村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林+禽”,平圩鎮盧溝村利用護渠林發展林下雞、林下鵝林下養殖產業等。截至目前,全區林下種養殖1.2萬余畝,林農實現了每年穩定增收3000元,林下復合經濟成為村民致富的新渠道。
“林下+生活”。做好“林下經濟”與“庭院經濟”、美麗鄉村建設的銜接,為村民創造和美生活。近年來通過開展街道、庭院、隙地綠化行動,植樹達到10萬余棵,良好的生態環境與鄉村全面振興交融互動,做到村村“抬頭見綠”,鼓勵農戶因地制宜在房前屋后種植果樹,在庭院樹下套種蔬菜解決家常所需,有條件的林下套種特色經濟作物實現以短補長,大到規模苗圃套種形成規模收益,全區林下庭院經濟600余戶。
以民為本,切實利民富民
助推利益聯結。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推動林農通過投資入社參與分紅、就近就業參加勞務、參與林下產品銷售等方式增加收入。目前,林下經濟項目覆蓋農戶超過1萬戶,人年均增收超過3000元。
助力鄉村建設。將林下經濟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實施淮河生態廊道建設工程和高質量農田林網建設工程。持續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深入開展庭院綠化、四旁綠化、鄉村公園和小微濕地建設,形成具有鄉村特色的綠化景觀,改善提升農村生態宜居環境。
助力集體經濟。堅持以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通過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持續有效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全區涉林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萬元。(通訊員 郁文兵 記者 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