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平圩鎮街道后街的瀝青已超進度全部鋪設完成,南北街停車規劃也得到合理解決,我們到現場實地察看后,覺得對所提建議的辦理情況挺滿意。”近日,潘集區人大代表謝媛媛、群眾平紅紅在區人大和平圩鎮政府的邀請下,實地察看“加快后街瀝青鋪設”“合理設置南北街停車位,有效緩解車位堵擋商家店面”建議辦理情況。
今年以來,潘集區人大創新開展“雙聯系一接訪一督辦”,暢通代表發聲渠道,豐富代表履職平臺,讓人大代表真正為民代言、為民服務。
“雙聯”聯通民心
健全完善常委會組成人員聯系基層人大代表工作機制,30名區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每人原則上在其選舉產生的鄉鎮(街道)固定聯系1名市人大代表和5名區人大代表及3名選民代表。組成人員每年聯系每位代表、選民的次數不少于3次,其中走訪代表、選民的次數不少于1次。各鄉鎮人大參照該區人大常委會做法同步建立“雙聯”工作機制,明確鄉鎮人大主席團成員聯系本級人大代表及所在選區的選民。形成“常委會組成人員+鄉鎮人大主席團成員+人大代表+選民群眾”的人大工作鏈、民意收集鏈、人大監督鏈,做到了問題發現在一線、思路形成在一線、經驗總結在一線。
今年4月份,潘集鎮人大代表李寧向前來走訪的區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反映:“潘集鎮趙后村受潘三礦采煤影響,三條水渠北頭沉陷明顯,向南引水困難,導致南片的耕地無法及時把水引入田中,影響午收后的水稻栽插,進而影響群眾的秋糧豐收,建議有關部門恢復水系暢通”。該負責人了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后及時將代表建議反饋至潘集鎮人大,并由鎮人大提交至鎮政府。鎮政府及時組織有關部門會商研究,同意由鎮征遷辦會同鎮農業農村辦現場勘查,提出水系恢復方案和工程預算,報黨委研究同意后組織有關單位抓緊施工,并做好后期工程進度和質量監管。鎮人大高度重視,做好后續跟蹤,多次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清理3條水渠1500米,修復2條生產路550米,共計費用43884元,該工程于5月底順利完工并投入使用,惠及全村群眾。
“一接訪”傾聽民意
代表活動平臺是人大代表收集社情民意的有效平臺。結合“聚民意,惠民生”行動,區人大開展了星級代表活動室(站)創建,實現11個鄉鎮街道人大代表活動室和11個村級工作站提檔升級。在結合室(站)布局的基礎上,按照方便聯系群眾、方便代表開展活動的原則,在11個村(居)開通“人大代表直通車”聯絡服務站,由常委會領導班子成員每人聯系2至3個聯絡服務站,每月赴所聯系的聯絡服務站面對面接待代表和選民不少于1次。同時,根據代表反映事項,組織區政府和鄉鎮街道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接訪活動,讓代表、選民得以當面向有關部門反映基層的問題,并共商解決方案,搭建起人大黨委會機關、政府部門、人大代表的溝通平臺、議事平臺、解難平臺。
“平圩鎮萬泰公司大門附近的兩根弱電電桿上線纜逐漸老舊,出現‘低矮’現象,存在安全隱患,給大型車輛出行造成困擾,建議有關部門給予解決。”這是在4月25日,區人大常委會負責人在“人大代表直通車”平圩聯絡服務站接待時一名代表提出的建議。該負責人現場即承諾將訴求和建議及時轉達到相關職能部門,以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4月26日,區科經局協調平圩鎮和四大運營商實地檢查,現場制定整改方案,安排專業人員按照安全、規范、整齊的原則,對線纜內的廢棄線纜進行剪除,將多余凌亂線纜進行規范捆扎,使線纜規范整齊。目前該問題已有效得到解決。
“一督辦”維護民利
代表建議來自基層、來源實踐,反映的是民意民聲,飽含著群眾熱切期盼,高質量辦理代表建議工作是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今年區人大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完善代表建議督辦機制的意見》和《關于切實做好代表建議督辦的通知》,建立了一名領導、一支隊伍、一批建議、一督到底的工作機制,即由一名常委會領導帶領相關工委室人員和部分人大代表,對工委室對口的代表建議跟蹤督辦。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約見責任部門、召開重點建議督辦會等方式,督促承辦部門認真辦理代表建議,推動解決基層民生問題。
在平圩鎮龔集村,一條新修的長336米、寬3米的水泥路讓群眾拍手稱贊。龔集村龔黃路原先是一條土路,每逢下雨路面泥濘不堪,群眾出行不便,鎮人大代表肖俊玲在走訪調研中了解這一情況后,及時向鎮人大提出“關于硬化龔黃路”的建議。該建議轉交鄉政府后得到了有效辦理,相關部門落實資金18.14萬元,用于龔黃路硬化項目。并在代表的督辦下,該水泥路順利完工,有效解決了周邊群眾的出行難問題,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獲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聚民意,惠民生”行動開展以來,為推動代表意見建議得到有效辦理,潘集區人大不僅及時向代表反饋建議辦理情況,還組織代表和群眾對建議辦理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以代表和群眾的滿意,推動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得到及時解決。(通訊員 譚敏 姜帥 記者 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