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集貢米通過評審,獲評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稱號,對打造潘集區品牌農業、提升潘集大米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近日,潘集大米商會會長潘洪波告訴記者。
店集貢米獲評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得益于潘集區政協《關于潘集大米申報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建議》得到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該區成立申報工作領導小組,聘請專家對潘集大米的歷史文化淵源、產業發展前景、種植土壤特點進行充分論證,經過各部門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店集貢米順利通過評審。
近年來,潘集區政協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圍繞參政議政主題、社會重點難點,開通委員履職“直通車”,努力提高信息工作質量和水平,出臺了《進一步加強社情民意工作的實施意見》《區政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辦法》等制度規定,對社情民意撰寫、采用、辦理進行制度性安排,形成閉環式管理。同時堅持“四個納入”,即: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納入專委會年度工作目標任務、納入民主黨派和工商聯界別專項考核、納入鄉鎮街道工委定量考核、納入《政協委員履職考核辦法》,形成層層推進工作機制。
最近,細心的潘集人走到潘集區天柱山路西側,會看到一片綠色映入眼簾,在清澈的泥河兩岸,綠樹成蔭。幾年前,這里污水橫流、垃圾遍地。如此巨大的變化,來自于潘集區開展的泥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而環境綜合治理源于政協委員的《關于把泥河大壩城區南段打造成城市綠色觀光帶的建議》。潘集區高度重視委員的提案,通過整合濱水資源及結合周邊區域開發的策略,創建自然、健康、優美的河道環境,建成濱河帶39萬平方米綠色長廊,打造出四季有景的自然之美,改善了生態環境。
“以前泥河兩岸,環境臟亂差,簡直不能看……”住在泥河岸邊白云小區居民向記者感慨道:“如今,這里已是水美、景美、環境美。”泥河城區段泥河兩側生態攔截帶是市民游客親水休閑的網紅“打卡點”,這里已成為潘集區泥河水生態治理一張亮麗的名片。家住藍天小區的劉慶生談起泥河河道水質改善稱贊道:“現在水質很好,常見水鳥嬉戲,到這里游玩拍照的人越來越多。”
潘集區政協還注重選好角度、挖掘深度,做到社情民意信息“人人寫”,把群眾的“急難愁盼”以及需要引起上級重視的社情民意,安排不同專業、職業背景的政協委員撰寫,吸納來自黨派、團體和有識之士合作,實現了政協組織與社會力量互補整合。前不久,一篇社情民意《應重視潘集選煤廠建設形成的邊角地補償問題》受到區政協的高度重視,立即召集架河鎮、潘集選煤廠、村委會召開專題協商會議,商訂了邊角地標準、補償標準,通過核實、公示后,為6戶群眾的地塊按邊角地塊處理,切實維護了群眾的利益。
該區政協聚焦重點、跟進熱點,做到社情民意信息“面面到”,緊盯黨政工作與政協工作重點,緊跟國家重大政策的落實,緊貼潘集區經濟發展中存在問題,立足于政協職能,開展視察調研、民主監督,撰寫出有分析、有建議的信息。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堅持寬視野采集、小切口入筆,抓住突出問題的苗頭性、趨向性問題及時反映給相關部門。
該區社情民意工作的報送與辦理,促成了一批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有力助推了潘集區高質量發展,激發了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熱情,促成了委員日常履職常態化局面。全區社情民意連續3年受到市政協表彰。2019年以來,累計編報社情民意信息專刊26期,報送省、市政協社情民意信息52條,多次獲省市領導簽批。其中《關于做好少數民族干部身份甄別的建議》被省政協向全國政協推送,《后疫情時代農村紅白喜事傾向性問題應引起重視》獲得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批示;《零散性革命文物亟待保護》被省政協采用;《應重視日歷上的意識形態問題》《關于建設現代化綠色化工基地新材料基地推進產城一體化發展的建議》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批。
潘集區政協負責人告訴記者,新時代政協工作必須創新學習培訓,讓委員能力強起來;創新平臺建設,讓委員履職活起來;創新履職管理,讓委員責任實起來,出臺區政協委員履職積分制和“紅黃榜”管理辦法,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對委員參加學習、調研視察、撰寫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情況實行積分管理,切實提升委員的履職能力,為現代化美好潘集建設建諍言、做貢獻。(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