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控股集團創新建立以“六效”為牽引的分析點評機制,通過“競爭賽馬”,讓干事創業精氣神更足、高質量發展動能更強——“六效”牽引,繪就高質量發展厚重新篇
今年以來,淮河能源控股集團把“六效”分析點評機制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牽引和主抓手,立體展示效率進退、效益增減、效果好壞、效能高低、效應正負、效績優劣,加快建設新時代現代新型能源集團。
上半年,該集團產業發展接連取得多年未有的重大突破,在省屬企業“競爭賽馬”中,保供電煤發運位居第一,利潤總額位居第三,研發投入綜合指標得分位居第四,營業總收入位居第五,投資規模位居第六。
提效率,數智賦能催變革
推動智能發展。淮河能源大力推進數智賦能,發揮機械化替代勞動、自動化替代崗位、可視化替代監管、信息化替代跑腿“四個替代”效應,發布13項智能化建設企業標準,建成2對國家級、3對省(自治區)級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并全部通過驗收。
升級系統裝備。在煤炭行業率先合作研發應用直徑2.5米、3.5米、4.5米、5.5米系列化煤礦盾構機,創造深井TBM施工瓦斯治理工程月進尺626米世界紀錄。礦井主要固定車間及硐室全部無人值守,機電運輸、“一通三防”等生產系統集控自動化運行,礦區全面實現煤流、矸石流、人流、物流“四流”分離。與滬東造船廠合作設計建造中國首制江海聯運1.4萬方LNG加注運輸船,國產化率達80%。
加快數字轉型。新一輪信息化建設176個應用項目全面上線運行,初步實現“一網打盡、一屏盡覽、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及黨務事務業務一體化、安全監管可視化、設備運維智能化、管理流程信息化、分析決策智慧化。
提效益,精打細算穩大盤
樹立“生產者勤奮,消費者節約,浪費者可恥”的經營理念,推動“量”不斷壯大。上半年煤炭資源量、發電量及天然氣管輸量、天然氣貿易量、LNG加注量全面同比增長、超預算完成,精煤產量創單月、單季歷史新高,牢牢穩住了經營基本盤。電煤長協發運2308萬噸、兌現率100%,利益讓渡30余億元。承擔安徽省迎峰度夏電煤保供60%,任務完成率109%。
“質”穩步改善。上半年營業總收入完成年度預算的50.1%,同比增幅高于營業總成本增幅。利潤總額增速達8.04%,高于年度預算目標。資產負債率降至近8年以來最低值。凈資產收益率、營業現金比率均位居省屬企業第3。研發投入強度高于行業優秀水平。投資額同比增長84%,投資完成率位居省屬企業第2。
提效果,搶抓機遇攢后勁
搶抓發展機遇,組建西部能源開發辦,在激烈競爭中競得內蒙古蘇布爾嘎煤炭公司51%國有股權,資源量16.52億噸,規劃產能800萬噸/年。
自主辦大電終于夙愿得償,潘集電廠一期2月份全面投產、二期6月份正式開工。充分發揮“煤窩里辦電”的比較優勢,與央企深化合作、開展煤電聯合重組,成功摘牌安徽淮南洛能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洛河電廠二期、三期)51%股權。
構建以新能源、天然氣、煤層氣(瓦斯)等為主體的多元化清潔能源產業體系。該集團首個水面光伏+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一體化示范項目首批并網發電,正建設我國首座長江內河蕪湖LNG接收站,開工安徽省首個天然氣調峰電廠滁州項目。三口地面瓦斯治理井單井累計產氣量均突破100萬立方米,單井日產氣量最高達6235方,上半年地面抽采瓦斯同比大幅增長415%。
提效能,自我革新強本領
培育創新動能。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平安煤炭開采工程技術研究院被國務院國資委列入“科改示范企業”名錄,4項科技成果通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等組織的專家鑒定、達到國際先進及以上水平。
培育學習文化。出臺職工書屋建設指導意見,選樹8家首批示范點。基層黨支部推行定時間、定專業、定書本“三定”學習管理。推行總部職能部門述職評議、服務支持機構服務質量評價、內部市場化建設檢查評比,綜合考評總部機關效能等。
提效應,守牢底線筑屏障
建立防控體系。構建形成“1+1+1+(1)+N”全面風險防控體系,出臺綜合風險防控工作實施方案和責任追究辦法,配套建立全面風險、內部控制、合規管理手冊,制定《風險信息庫》《內部控制標準矩陣》、風險預警指標及合規管理負面清單。
開展風險起底。自上而下開展全面風險(隱患)“大起底”,形成重大風險識別與應對、重大隱患排查與治理、重點監管單位風險點管控3個責任清單。
維系安定大局。上半年已實現連續33個月瓦斯零超限。暢通和規范職工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真心實意為職工排憂解難。出臺《碳達峰行動方案》、年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導意見和考核實施細則,層層壓緊環保責任。
提效績,深化改革激活力
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實施經營績效、組織績效、崗位績效“三位一體”全員績效考核。干部能上能下,105名管理人員通過競聘走上新的管理崗位。員工能進能出,356人進入內部人力資源市場。收入能增能減,通過績效考核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其中管理序列最高達44%,專業序列最高達61%。
優化人才發展生態。召開人才大會,推出一批硬招實招,堅決打通制約干部人才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今年有453名大學生正式入職企業,碩士研究生、“985”“211”院校畢業生入職人數均創歷史新高。
(記者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