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鳳臺縣城,約摸不到10分鐘的車程,記者便來到鳳臺縣劉集鎮樊廟村,復古的入村景觀、蜿蜒的村道、錯落的石凳、掩映于綠蔭中的庭院與巷陌,如置身于詩畫中。
“以前俺們村可不是這樣子的,環境差、道路泥濘,門口的水塘子一到夏天就臭烘烘的。現在,你看路上一個樹葉子都很難看到。”
在村文化廣場,年屆七旬的老黨員樊德元邊在健身器材上練著和記者嘮著。據老人介紹,他們的孩子們目前都在外地工作生活,家里就剩下了老兩口,自家的11畝地也都通過土地“大托管”包給了種糧大戶,現在成了“退休農民”,啥也不用操心,安享著晚年。
樊廟村是一個淮河古村落,據村史記載,發源于明朝洪武年間,在數百年的歷史沿革中,目前共有5個自然莊、11個村民小組、2600多人,耕地面積3122畝。
“我們村臨靠淮河,記得我們小的時候,那時候可以說十年九淹,收入單一,環境也更是差。”樊廟村黨支部書記樊軍說。
樊軍是土生土長的樊廟村人,也是一名90后村書記。自上任后,他多次走訪村民、召開村民代表座談會,積極聽取村民意愿和村民代表的意見、建議,對村莊進行升級改造和環境優化,并于2021年成功申報建設美麗鄉村省級中心村建設,在政策、資金、項目的扶持下,樊廟村按下了“蝶變轉身”的快進鍵。
科學布局抓發展,因地制宜興產業。從整體規劃、布局實施到村莊整治、力推產業等,一個個目標逐漸變成了現實。
“現在俺們村就等于是一個小景區,濕地游園、淝河漁文化園鄉、停車驛站、村史館、文化禮堂、農家書屋都有,另外還有村衛生室、文體活動場所等,一點也不比城里差!狈略f。
“這幾年我們結合村莊區位和原生布局,完善了村里的主次干道,實現了水泥路戶戶通,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和景觀燈,村民全部用上了衛生廁,并根據道路、居住區、人流密集區等區域范圍劃分了環境衛生清掃保潔責任區,定點堆放,及時清運!狈姼嬖V記者。
據樊軍介紹,為了解決鄉村生產生活垃圾造成的溝塘水面污染問題,村里引進了生態水芹治污模式,通過浮床把水生經濟植物、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的水芹種植到溝塘里,不僅可消納污水、凈化水質,而且每畝水面水芹可帶來2萬多元收益。這一模式,不僅將村里溝塘水面變成菜籃子、花園子,還讓村集體和農民獲得了經濟收入。
在樊廟村鄉村振興辦公室,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忙著統計每個家庭的積分情況。鄉村振興專干穆古穎告訴記者,村里結合文明新風、愛村愛集體、勤儉持家、公益美德、孝善敬老等方面,在全村開展五星級文明戶、好婆媳、美麗庭院、移風易俗及亮家風、賽家訓等評比活動,并組織村里的11個網格員進行季度打分,一分值代表一塊錢。根據評分多少,每季度兌現一次獎勵,頒發證書,并根據積分多少兌領相應價值的獎品,村民的積極性很高,參與面也廣。這兩年,村里已評出五星、四星、三星戶幾十戶,好婆媳涌現很多,文明新風已融入樊廟村村民的尋常生活。
“這幾年,我們在產業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村里的糧食種植合作社發展了六七家,土地托管實現了整村推進,而且隨著品種、技術等方面的更新提升,優質糧總產值比以前翻了幾番,村集體經濟實現可支配收入突破了40萬元。”樊軍告訴記者。
留住鄉愁、守住鄉村底色,為民、利民、惠民,這是如今樊廟村發展的“關鍵詞”。鄉村產業、鄉風村貌、集體經濟、民主富民已在這個淮河古村落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縣里已準備把我們村作為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重點打造,接下來,我們將把鄉村文旅產業融入到和美鄉村建設中,爭取把樊廟村變成一個宜居宜游的幸福村。”樊軍信心滿滿。(通訊員 劉甲軍 記者 劉銀昌)